莫让攀比“吞噬”了年轻人回家过年的自尊

30.12.2014  14:28

    近日,关于年轻人“没脸回家过年”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的话题,《人民日报》一篇“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 原题为《“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应得到关注》)的文章,将“高不成、低不就”的年轻人变成了弱势群体,呼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的确也是这样,在这样一个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难,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很难保证一毕业就能如愿的找到工作。正值岁末年关,他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承受着“期望”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在“”与“不回”之间徘徊。其实,之所以在年轻人中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与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收入等各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钱好赚”成了大部分人逢年过节回家最常提起的话题,久而久之,家乡父老对外出打拼的年轻人的期望值也就水涨船高了。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发展以及就业形势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工作当然好找,赚钱自然容易,家乡父老对年轻人的“期望值”当然也容易达到。但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要达到跟往常一样的期望值就很难。而过年回家,家乡父老都喜欢将年轻人对比一番,对比的标准无非就是看谁的工作好、赚钱多而已,正是这样的对比让混得不好的年轻人,望回家之路而却步。本来过年回家是很单纯的问题,但就在人们的对比之下变得复杂,变成了年轻人的“心病”。都说“人言可畏”,年轻人也许就是畏于家乡父老的对比,才在回家之路上变得畏首畏尾,沦为“恐归族”。对于社会来说,要给年轻人多些理解和帮助,少些浮躁攀比的心理。过年回家是一件高兴愉悦的事,若年轻人事业有成,我们当给予肯定和赞扬,若工作不顺利,我们当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用言语硬要在他们之间分出高下、见个高低,这样做无疑是在给年轻人添堵,在工作生活之外,给他们添加了新的压力和思想包袱,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年轻人敢回家?对此,人们当有所反思。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这样风云变幻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不因一时的成败而骄傲或气馁,更不能因为他人不好的评价就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进行自我否定,要坚信只要自己愿意努力和付出,终会有收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更要正确的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眼高手低”。只有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每逢佳节敢回家、能回家,而不再徘徊于回家之路上,成为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所以,春节将近,要让年轻人“有脸回家”,人们就当放下不值一钱的攀比之心,减轻年轻人的思想包袱,让辛苦一年的他们找到回家的感觉,有勇气踏上回家的路。(郭燚)

   更多善行资讯请访问 善行河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