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疗救援的梦想飞起来

23.02.2018  11:12

  不久前,一场有关航空医疗救援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其后的参观活动中,在中日友好医院立体停车楼的楼顶上,一群人站在巨大的直升机停机坪上,拿出手机对着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拍照。一旁的风速仪快速转动,阳光打在停机坪的金属甲板,反射到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上。

  这群人来自以北京为中心方圆600公里内的地区,既有医院院长,也有危重症、急诊等科室的负责人。面对雄安特区医疗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022年冬奥会举办提供先期医疗服务的支撑,他们一边参观,一边思索。

   “停机坪将成医院标配”

  “随着中国低空空域开发以及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的逐步完善,直升机凭借灵活机动、高效快捷的特点,打造出一条空中绿色通道,为病患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在介绍停机坪的设置时,中日友好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处交通科科长刘斌说,“直升机停机坪必将成为综合医院的标配。”

  这个停机坪外形为直径20米的圆形,由国内最先进的钢结构网架支撑,上铺铝合金甲板,在钢结构与铝合金甲板之间用氯丁橡胶隔离,防止两种金属长时间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周边安装活动式铝合金安全网,配备专业的助航导航照明系统,具备24小时全时段响应和夜航起降功能。“夜晚从空中看,停机坪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镶嵌在北京的北三环上。”刘斌说。

  航空医疗救援作为一种反应迅速、专业化程度高的救护手段,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针对外伤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自1970年起,陆续建立起了立体化的卫生应急体系,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常态化运行。

  “以2015年的美国为例,在拥有专业救护的航空器方面,共有直升机1045架、固定翼飞机362架,覆盖全国84.5%的人口,响应抵达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相关人士表示,与之对比,中国只有10架直升机、6架固定翼飞机用于航空医学救援,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统计的数字显示,2015年,我国通用航空医疗救援飞行总量为699.43小时,飞行起降为435架次,华北地区占了飞行总量的70%。在此之前的2014年,全国的飞行总量为470个小时,2011年为1097个小时,整体呈现出波动式发展的特点。

  深化合作,推进专业化建设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当前北京市配备专业化直升机停机坪的医院仍为数寥寥。除了北京,国内还有上海、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正在规划建设航空医疗救护圈。2017年,位于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位于上海的瑞金医院、位于湖南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直升机转运的患者均突破10例。

  不过,推进中的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救援能力不足,实际可救护人数低于需求人数,飞行员、医疗人员及设备缺乏;部分政策较为宏观,缺乏安全运营规范、航空器加改装、上机认定等标准;安全监管人员不足,使用价格高,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等。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我国要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综合与专科救援兼顾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支持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增加具有应急救援能力的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无人机及相关专业设备,发挥其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援等领域的作用。围绕这个目标,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投入这一领域。

  据统计,2016年,国内通用航空企业共有320家,飞机2595架,通用航空驾驶员0.6万人,且数字正在不断增长。“推进航空医疗救援工作,不仅要有专业化的飞机、专业化的人员,安全文化建设更应摆在重中之重。”位于我国台湾地区的UIA联合国际救援服务机构首席执行官徐震宇表示,“在实际运营当中,台湾地区积累出了好的经验、坏的经验,也会遇到过莫名其妙的情况,比如直升机高度对病人血液循环动力的影响,飞行遇到暴雨,发动机舱掏出鸟巢,转运过程当中甚至掉过飞机。我们用掉下2架飞机、2条人命、一个正驾驶的手臂,说明航空医疗救援也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副院长马圣奎表示,专业化的航空医疗作业在我国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有关航空医疗救援发展的利好环境也在出现。作为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标准的工作,还须在航线审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推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有关航空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深化与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民航局和军队的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救援能力和安全意识,研究相关配套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协调出台飞行简化审批程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降低使用成本。

吉林力促基层软硬件双提升
  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吉林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卫生厅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