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雷:解决“市长不愿治污”的长效机制在哪?

04.06.2014  12:10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实际上,这也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6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

    市长不愿治污,虽然让市民难以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市长是在实话实说。实际上,持同样想法的地方行政长官,也绝不仅仅只有这位说实话的市长,不少在台上大讲治污的领导,在台下的实际行动,可能还过犹不及。市长们之所以不愿花大力气治污,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市长们求得是升迁提拔,而升迁提拔就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治污,投入大、见效慢,多是“擦屁股”的事情,市长们不愿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然,市长说的也不完全是实话,比如“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老百姓真的看不见吗?恐怕未必;即使老百姓一时看不见,但公德自在千秋,历史是一定看得见的。其实,市长的言外之意是说,即使老百姓看得见、历史看得见,又能怎么样?只要负责考核提拔官员的上级一时看不见,自己的前途也就被耽误了,“补偿”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市长们钻进“官帽”里,只追求眼前政绩,固然需要好好批评,但我们更需要思考:解决“市长不愿治污”的长效机制在哪?

    一方面,“市长不愿治污”只是一个形象的代表而已,很多民生工程的遭遇大概也都如此,嘴上重视而已;另一方面,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只要把治污纳入、甚至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或者对市长们实行治污不力的一票否决,“市长不愿治污”的问题,短期内可能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市长们主政一方,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总是靠倒逼机制,不能总是靠政绩考核的升迁利诱。

    毫无疑问,把官员们的前途交给群众来决定,理论上是最好的办法。群众说话有分量,官员才会“投其所好”,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然而,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一是群众意见难以刚性量化,二是群众意见难以与官员施政同步,三是群众意见可能杂糅不一。所以,即使重视群众意见,目前也只能在重点了解同事、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尽量扩大群众的覆盖面,要建立解决类似“市长不愿治污”问题的长效机制,还很难。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是一个量化的社会,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可以量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可以量化。尽管社会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标准化、量化,是做不到的;每一个标准化、量化都很科学,也是做不到的,但这无疑也给了我们建立解决类似“市长不愿治污”问题长效机制一个思路。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GDP”,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化、量化的指挥棒,所以路径依赖难除,难以真正落地。

    现在的责任追究机制之下,只要没有恶化,就几乎没有责任,如果稍有改善,就会放大功劳。“市长不愿治污”,是合乎正常逻辑的。如果我们有了标准化、量化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的变化,也将带来问责机制的变化,至少可以建构起更加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如此,类似“市长不愿治污”的问题,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当然,把评价官员的权利还给群众,说易行难,但再难,也要想办法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