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新观察①】石家庄走一条绿意盎然的发展之路

10.11.2015  09:46

    石家庄日报记者 吴 温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晚秋的石家庄,一个个“秀美镜头”赏心悦目:各类公园遍布城乡,连片绿地、水域流青溢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几年来,省会收获了越来越多的优良天气。美景怡人,但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发展还实现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前三季度,全市GDP达384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4.4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5.6%,居全省第一位。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也在增加,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壮士断腕抓取舍,一手抓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一手抓稳增长、促转型,探索了一条绿意盎然的发展路径。

    壮士断腕——

    告别传统发展模式,力促产业升级

    当环境承受能力亮起红灯,一道急需解答的难题摆了出来:要发展还是要环境?二者如何才能兼得?一系列严苛的环保举措,是否会束缚GDP增长的“手脚”?

    王明虎,鹿泉区东焦村一位从水泥“转身”微生物行业的创业者,用一年多时间,为“如何兼得”这道难题作出了令人惊艳的解答。

    秋日的航天威科公司,一座现代化的车间内,一株株微生物菌体正“”在罐体悄然发生着反应,生成微肥。车间外,风吹树叶,荡起绿色的涟漪。一个借力北京“外脑”的绿色、高科技企业渐已成型。初来此地的人,肯定想不到,这里一年多前还是水泥厂,一片灰蒙。

    “绿”项目、好技术、新产品,王明虎对企业和自己的绿色转身充满信心。

    大气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怎样把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发展,是石家庄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面对雾霾侵袭、降水量减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举全市之力,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力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和增绿,收获了累累硕果。

    针对大气污染的特点,我市将燃煤污染防治摆在了突出位置,下大力削减燃煤数量,抓好工业企业和农村居民燃煤治理,“十二五”前四年,先后实施锅炉提效、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工程533项,实现节能量317万吨标煤。千家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309万吨标煤,占“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11%,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十二五’前四年,我市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21.88%,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燃煤效率大大提高,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也随之降低。

    在企业搬迁方面,截至目前,新大东纺织等列入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的6家工业企业,已完成搬迁。另外15家企业在2017年底也将全部完成搬迁。借此,企业向园区转移,实现集群发展,大幅度削减工业排放,促进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绿化等工作,也如火如荼展开。如今,随便走入市区的建筑工地,已不见旧日尘土飞扬的征象;沿太平河溯行而上,水清、岸绿、路通……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新常态。

    “没有退路的征程”步伐铿锵,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趋势亦愈发明显。据统计,截至10月27日,我市PM2.5等六大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26.6个百分点。

    绿色增长——

    新兴产业强势亮相,打造绿色“增长极

    生态指标“好看”了,那些曾靠落后或过剩产能支撑的发展,谁来填补?拒绝污染工业项目只是减法,生态保护还要做加法。

    棚上发电,棚下种菜。一片片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宛若一件大大的铠甲,将2000多亩蔬菜大棚连接成片,把循环化工园区周家庄村装点得格外别致。秋风徐来,棚下的高端花卉苗木、食用菌等,长势正酣,郁郁葱葱。

    “一期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为5473万度,可节约标准煤71366吨,年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减排20多万吨。”作为这个20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并网发电项目的负责人,王国亮表示,“光伏+农业”在为工业反哺农业再添新支撑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多赢。

    其实,该新能源项目,也只是我市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例。

    作别“捡到篮里都是菜”的观念,近年来,全市上下不断提升项目生态、环保准入门槛,为经济发展披上绿色的“外衣”。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围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工业生产效益、运行质量总体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68亿元,占全省的31.4%,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221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34.7%,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为全市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提供了源源动力。

    秀美城市宜业宜居,“幸福名片”聚人气。中关村科技园、中粮、中电投、中车等知名大企业纷至沓来,投资项目也趋于“高轻新”。

    “经济下行压力不是绝对的,就看你能否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仅以央企为例,截至目前,已有38家央企与我市开展合作,总投资1811多亿元,他们看重的就是我们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绿色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增长速度,反而让我们短期受益、长期看好。

    创新创业——

    激活更多发展细胞,搭建转型新平台

    生态与发展相辅而行,时间愈久,动力自当更强劲。力从何来?创新创业。

    从与几位友人一同在高新区孵化器创业,到如今拥有12家企业实体、20多个分支机构,8年来,人天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飞一步一个新台阶。

    尤其在今年制造业全面陷入低潮后,公司成功控股广东易迅时代通信和河北宝科机电,在通信高性能器件与微功率电机制造领域进行深度产业挖掘。同时,人天数字通信产业园也在高新区成功落地,为其整合国内通信产业资源再添动力。

    “我们公司一直着力于解决客户的需求痛点,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则是精准着眼于企业的生长痛点,为发展营造了最好的政策、发展环境。”肖飞感慨地说。

    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市以孵化基地为支点,以创业担保贷款为杠杆,在众创空间、品牌创建、企业上市等领域,设置专项扶持资金,越来越多像肖飞一样的创业者的热情被激活,盘活了每一寸土地上的“铜板”,创业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前三季度,省会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4万户,同比增长32.5%,总量达到53万户;每年,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高达1.2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无数创业者实现美好理想,代表着一个个经济新生体不断发展壮大。而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由此有了新引擎。

    如果说,各种类型的孵化园、众创空间宛若温暖的摇篮,孕育出更多人的创业梦,那么,一个个特色园区、产业基地则托起了全市项目建设新的希望。行走各个工业园,不难发现,“如果不是无污染、低耗能、确保生态环境的好项目,我们宁愿不上;要通过招商引资变‘绿’,来实现产业结构调‘轻’、经济质量更‘优’”,已成为共识。

    今年以来,我市将园区提档升级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实施了开发区产业倍增三年计划,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8家达到“九通一平”,12家达到“十一通一平”,园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28个省级以上园区入驻企业总量达到2287家。其中,规上企业933家。1-9月份,开发区(不含高新区)预计主营业务收入4900亿元,同比增长17.9%。越来越多的项目“细胞”被激活,为经济发展储备起更多能量。

    新常态下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石家庄正在作出自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