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十载 裴艳玲卸任院长 宝刀未老 真性情心系舞台

26.11.2014  12:17

春秋十载 裴艳玲卸任院长

宝刀未老 真性情心系舞台

■本报记者 王 欣

昨日下午,京剧大师裴艳玲与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接受采访。不一样的是,她的身份已经从省京剧院“院长”转为“终身名誉院长”。这一身份从她11月中旬赴天津参加中国京剧节前就已经确定。角色的转变、演出的压力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让这位屹立戏曲舞台几十载的梨园老将倍感纠结。所幸,如今一切已经云淡风轻。

虽然年龄不饶人,但我在舞台上没丢人

我很高兴迎来了生活的新起点,过去的10年,我苦心经营剧团,排新戏、带新人,现在让我做名誉院长,是因为大家看中我裴艳玲这块金字招牌。未来的10年我依然会好好唱戏,做好自己,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放松。”说这句话的时候,裴艳玲的眼睛湿润了,看得出她内心很不平静。在中国戏曲界年近七旬仍然活跃在一线,内外一把手的人确实不多,但无论什么时候说“离开”,心里都会不舍。“11月15日我带团在天津演《赵佗》,虽然年龄不饶人但我在舞台上没丢人。

很多观众喜欢看裴艳玲的戏是因为她“”:不仅有真性情,更有真功夫。《赵佗》演罢,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给出了“非转基因京戏”的评价,因为裴艳玲恢复了以往只有在传统京剧中才能见到的东西,比如保留了传统的上下场方式,请出了在舞台上消失了很久的龙套,穿上了传统的京戏服装,这种原汁原味的京剧“真是久违了”。对此裴艳玲说:“现在都讲究创新,但创新不意味着就要把老东西丢掉。一部经典剧目演了上百遍,观众仍是百看不厌,原因何在?戏曲之美关键在演员,一个唱腔、一句念白、一段开打,都是演员多年血汗的凝结,这是戏曲前辈多年磨练积累下来的,这些真功夫也是大家爱看的东西。

我要找回自己的根,找回京剧的根

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艺术造诣毋庸置疑,虽然身兼行政职务,她仍然以三年一部戏的节奏把自己与舞台“”在一起,10年来亲手创排、出演了《王安石拜相》、《响九霄》和《赵佗》三出大戏,屡获殊荣,为省京剧院甚至我省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说,裴艳玲的艺术水平已经是老而弥坚、炉火纯青,表演做到了游刃有余。“她不是在演戏,而是将自己化到艺术中去,这是很多艺术家没有达到的艺术层次。从豪壮的大武生演到潇洒的老生,这种跨度的表演,当今舞台还没有第二个人能胜任。

2004年57岁的裴艳玲挂帅省京剧院,新官上任就开宗明义:被推崇的大制作不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她要让戏曲回归传统,不仅要找回自己的根,更要找回京剧的根。10年来裴艳玲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兢兢业业、不断学习,不仅管理人才,更培养人才,凭借自身炉火纯青的艺术,再加上创新的剧团管理理念,短短几年就把一个面临“散架”的戏台子重新搭起来,还推出了多台大戏,把中国戏曲的魅力传播到了国内外。在《赵佗》的演出现场,既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也有从澳大利亚、新加坡远道而来的戏迷,他们都是“裴迷”,都因为裴艳玲爱上了京剧,爱上了国粹。

我愿意做一个纯粹的京剧人,一个内心没有杂质的透明体,不求尽善尽美,只求无愧于心。”端起面前的一杯清茶,裴艳玲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后她说:“我希望戏曲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后生们能有更多的、公平的成才机会,我更希望用我内心的阳光去影响大家,让每个人都有追求艺术之光的权利和信心。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让我演戏就行。

从5岁登台开始裴艳玲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歇。哪吒、沉香、钟馗、武松、林冲、响九霄、赵佗……她行腔似云流水,武功出众,表演出神,戏路宽广,文武皆备,“唱、做、念、打”俱佳,把一个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光彩照人,只要是她的戏,不管在哪儿都能刮起一股“裴艳玲旋风”。面对各界的褒奖裴艳玲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我总是牢记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离开了一线,我依然会坚持艺术创作,安安稳稳做自己该做的事儿,大大方方、无忧无虑地往前走。

当了10年院长,对于裴艳玲来说有的心愿已经完成,有的还没有,因为追求艺术本身就没有满足的时候。虽然近期不会登上石家庄的舞台,但是裴艳玲11月27日就会展开《赵佗》的全省巡演,先后要去廊坊市和霸州、固安。12月她应邀带《赵佗》去台湾,临近元旦还要跟随中国文联下乡演出团到基层唱戏。而且她已经想好了自己的新本子——《渔夫恨》(改编自京剧《打渔杀家》)。“退休了我也歇不踏实,很多东西都放不下,我愿意再攀舞台艺术的高峰。”裴艳玲饱含深情地说。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