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打生态牌 走绿色路

20.09.2017  09:05

  □记者 王永宏 邢梅智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不够优化,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衡水作为京津冀生态腹地,生态环境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坚定不移地打生态牌、走绿色路,衡水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

  衡水位于我省东南部,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现辖8县2区1市,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人口455万。作为京津冀生态腹地,衡水视生态环境为生命线,把生态建设当做衡水的头等大事!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发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衡水全域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定位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吹响了衡水加速崛起的冲锋号。衡水将绿色发展的根与魂深深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个生态文明的衡水呼之欲出。

  治本攻坚

  构建环保大格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衡水以忽视生态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白色污染GDP”。GDP增长了,空气质量变差了。每到冬天,重污染天气里,衡水市主城区被灰白色的霾笼罩着,街头车辆行驶缓慢,行人大都佩戴口罩,行色匆匆……

  针对衡水空气质量较差的严峻现实,衡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出重拳、用重典,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他们治本攻坚,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大力开展雷霆出击暨铁腕执法年行动,2016年限产停产70起,限期改正331起,立案处罚282起,处罚金额1244.8万元。对土小企业严格实施“两断三清”,彻底根除土小企业污染环境问题,捣毁土小企业群7个,“两断三清”土小企业1339家。出台《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督管理办法》,凡是被举报查实、督查发现、媒体曝光等多种形式证明非法排污的,一律列入“黑名单”,2016年共65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今年4月10日,衡水市打响大气污染攻坚战,制定出台史上最严“1+27”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压煤、优企、抑尘、控车、增绿重点工作:建成智慧环保管理平台,探索实行“双网格化”管理机制,紧紧锁定“煤、气、尘、车”四大主要污染源,主城区全部划定为禁燃区,市区及周边233个村庄5万多户居民“煤改气”工程全部完成。并先后开展了“利剑斩污”“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专项整治”“环保攻坚十大战役”等重大行动,还对全市615家企业、市区154家汽修企业、1400多家餐饮、烧烤油烟单位实施了VOCs综合治理。近期,衡水市成功入选2017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排名列全省第6位。

  修复生态 实现水清景美

  前些年,跟湖抢地、拦湖捕鱼、向湖排污;现在,退耕还湿、退居还湿、清淤除草。近年来,随着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的加大,衡水湖成为衡水的绿肺、鸟类的天堂。

  “由于地势低、洪涝灾害频繁,过去老百姓都叫它‘千顷洼’。”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宏凯介绍,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在这里垦荒造田。后来又弃耕在洼地围堰蓄水。因为蓄水不成功反而造成盐碱问题加重,又弃水还耕。多次反复,直到1985年这里才正式长期蓄水,并以衡水湖为名固定下来。由于周边居民及养殖场、橡胶加工、电镀、煤场等工矿企业众多,衡水湖的水质不断恶化,最差时局部达到劣Ⅴ类。

  “衡水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之路,在衡水湖保护上持续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衡水滨湖新区外宣局局长米俊川说,近年来,衡水湖陆续搬迁了周边413家企业、作坊、畜禽养殖场,拆除了沿湖各类建筑60多万平方米;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湖面上的燃油船全部更换成了电力或燃气动力船;一次性取缔清理了1.38万亩网箱、拦网等。还积极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滨湖新区污水处理厂及湖区多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唯一的湖心村——顺民庄投资500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建成投用。

  从2013年开始,衡水连续3年实施了衡水湖富营养化与沼泽化控制工程,每年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和船只,对蒲草旺长水域及其底泥腐殖质进行集中清除作业。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700多万元,完成清淤量50万立方米,作业区域水质得到了根本改善。不仅如此,清出的淤泥还变废为宝,成为湖中小岛植被恢复的营养土。通过持续多年的治理与恢复,衡水湖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水质由曾经的局部劣Ⅴ类总体提升到了Ⅲ类水平,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建立时的286种逐渐增至323种。

  “现在,衡水湖的水有多好,看看这里的鸟就知道了。今年3月8日,德国复兴银行的一名技术专家和英国的一名生态学家在衡水湖观测到308只青头潜鸭,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青头潜鸭种群。”李宏凯说,青头潜鸭是极危(CR)品种,被称为“鸟中熊猫”,目前青头潜鸭全球不足1000只。

  与此同时,衡水积极实施“一湖九河”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工程,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建立健全滏阳河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金扣缴制度,滏阳河水质基本达到省生态补偿考核标准。深化提升“一人一亩林”工程,春季完成造林绿化15.4万亩,占春季任务的220%。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衡水湖蓄水量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市区实现江水切换,累计引调江水9000万立方米。

  产业转型 打造美丽新家园

  “去年光荷花园我就挣了五六万元,今年赶上园博会,来湖游览的人翻倍增长,肯定挣得还会多!”衡水湖畔绳头村杨世旺高兴地说,临湖而居的衡水湖畔村民发展生态游,衡水湖成为富民湖。

  曾经,靠种地和捕鱼为生的杨世旺,经济拮据。借着政府鼓励旅游业发展的契机,杨世旺投入到发展观光旅游上,种荷花、采莲蓬、游湖……一跃成为绳头村的小康户,一年收入5万多元。

  衡水人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短短8个月时间,创造了如期建园举办我省首届园博会的“衡水速度”,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效果之好令人震撼。新建的园博园与改造提升的衡水湖湿地公园、马拉松广场、荷花公园“四园合一”,总面积达到了254公顷,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还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园博花街、全省第一家裸眼5D影院、拍摄制作了全省第一部以“河北揽胜”为主题的5D影片,规划展馆创造了数字沙盘市区全覆盖、32座数字座椅影院、多媒体湿地复原空间三个“全国第一”。

  以省园博会为契机,以衡水湖为起点,衡水市充分整合周边码头赛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节庆活动、历史文化等资源,打造了花溪水寨、水立方、侯店水墨小镇、岳良皇家小镇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项目,并加快建设与之相关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公共服务体系等配套设施,结合环湖赛道的改造提升,串联出41公里环湖风景大道,打造了总面积46平方公里的大衡水湖全城旅游片区。据不完全统计,园博园开园首月,大衡水湖景区为衡水直接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

  天蓝水清,城在绿中。彰显生态特色、打造宜居环境,在绿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上,衡水不遗余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衡水、和谐衡水、幸福衡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