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刊文对衡水市创新思维,提升基层为民服务能力进行报道

24.06.2014  13:55

6月23日,《河北日报》第七版刊登了题为《家门口的‘民政专干’》的文章,对衡水市创新思维,提升基层为民服务能力的工作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家门口的“民政专干”

——探访衡水市建立服务农村困难群众直通车制度

低保、五保、优抚、救灾,农村海量的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引起矛盾纠纷的根源。

农村民政工作点多面广,分散繁杂,过去较少的人员配备难以深入到村,造成灾情不能及时上报,群众诉求难以及时回应。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衡水市从解决基层有“腿”入手,全市4994个村,村村设立民政专职干部,实现了县乡村民政服务直通车。

“最后一公里”的尴尬

衡水是农业大市,42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300万,除了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还有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保障,民政对象占了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半数以上的民生工作与民政有关。衡水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谷秀红说,过去底下没“腿”,农村社会救助、保障金发放、受灾数据上报等都要找村两委主要干部,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村干部哪顾得上啊,常常是敷衍了事,群众急需的救助管不了。

对此,安平镇民政所所长张振锋感到很无奈,每天来所里咨询、办理手续的群众不断,不得不疲于应付。

面对日益繁重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职能,民政部门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去年,他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走访调研,结果对他们触动很大,全市11个县市区民政局平均27人,114个乡镇民政所只有175人,所均1.5人,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可见一斑。随着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大量的民生工作由于基层没“腿”,面临搁浅的危险。

“最后一公里”的尴尬,该怎样破解?

政府买单,有人办事

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断层和梗阻,政府必须要有担当。市委市政府去年7月出台了《关于村村设立民政专干的意见》,并召开推进会,决定以不同条件的安平、饶阳、武强作为试点,建立一支不走的村级民政专职干部队伍。

按照“县管、乡聘、村用”的原则,该市充分尊重民意,在村中选聘热爱民政工作、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人,担任民政专职干部,并在村中公示,经乡镇批准后报民政局备案。将村“民政专干”近300万元岗位津贴全部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市县民政部门还出台了考核机制,对考核较差的“民政专干”予以清退,该市每年还拿出数十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的“民政专干”进行表彰奖励。他们明确了“民政专干”的职责任务,将目标细化到11个方面,从协助做好农村低保审核、阳光听证,到指导困难群众按程序申报,及时上报灾情等,县乡民政部门为每村设立了民政台账,包括保障人员基本情况,保障金发放等,每月上报乡镇民政所。他们还建立了“民政专干”日志制度,“民政专干”将走访调查解决问题的情况按时间记录在日志中,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安平县民政局副局长赵新春说,干好民政工作光有热情不够,还必须让他们尽快熟悉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使他们既专干又专业。

直通车让群众在家门口办事

基层有了“腿”,群众心里有了底。为了更好地让“民政专干”发挥作用,民政部门给他们充分的权利,可以直接在村里接受群众低保申请,然后组织阳光听证会,将结果在村内公示,报乡镇民政所就可以领取保障卡。

饶阳县小堤村是个有4000多人的大村,村里有两名“民政专干”,王同合是其中的一名。他说自己能当上“民政专干”是一种荣誉,是政府的信任,首先要有为大伙儿服务的公心,“在家门口,老少爷们儿都看着你,你只有干好的份儿,不能有半点杂念。”

说话间,77岁的残疾五保户符长叶前来反映,刚刚铺设的街道高过他的院子,担心下雨时水排不出去,王同合说,我得马上给老爷子拉几车土把地面垫高了,这可是老军属啊。

为了更快捷地为困难群众服务,该市还将“民政专干”的手机与县网络信息平台连接,各种信息都会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民政专干”手机上。

市民政局局长李增军说,衡水市村级“民政专干”的全覆盖是为民服务的一个平台,不仅服务效率大大增强,也让基层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8月,暴雨成灾,要在以前,不催几遍灾情报不上来,而这次雨还没停各村的受灾情况就上来了。有了民政工作直通车以来,基层报灾时间缩短了一大半,没有发生一件上级督办的民政信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