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长城脚下的承德“英语村”

11.05.2015  11:21


资料图: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中新社发 周万萍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承德5月9日电 题:长城脚下的承德“英语村

  中新社记者 张帆

  “hello,Take a picture book?”五月初,赴金山岭参观的游客多了起来,周淑利用流利的英语和自家旅游纪念品商店门前的外宾热情打着招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金山岭长城景区对外开放,经营农家院、销售旅游纪念品成了长城脚下许多村民的谋生之道。今年42岁的周淑利十七八岁就开始在长城上销售饮料食品和纪念品,随着外国游客日益增多,村民们与外国游客之间的交流成了当时最大的困难。

  “那时候,我们说话外国人听不懂,外国人说话我们也听不懂,卖点东西,只能用手比划,干着急。”周淑利说。

  如何更好的服务外国游客,增加做好生意的筹码?只有学外语。上世纪九十年代,长城脚下的村民们掀起了学外语热。?

  “我们既不会写,也不会认,只能凭日常别人说的用脑来记忆。”周淑利说,“一个单词、一句话的发音,听时间长了,一点一滴的积累,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我记英语时,比如单词book,会在小本上用汉语拼音或汉字记成谐音‘不渴’,只有我们自己能看懂。”谈起初学英语时的情景,经营农家院的二道梁村民李桂芝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

  52岁的李桂芝告诉中新社记者说,“用不标准的英语掺杂着汉语,再拿出要销售的东西,连说再比划,那时候闹出许多笑话。

  外国游客听不懂村民说的外语怎么办?闲暇时,村民们就坐在一起互相交流,遇到会说中文的外国游客或旅行社导游,会向他们请教准确发音,久而久之,一些日常用语也就记住了。周淑利说,如今,她能讲英、法、日、德四国语言,但最擅长的还是英语。

  记者在金山岭景区采访期间,一位年轻的外国情侣,看上了一件印有长城标志的红色体桖衫,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50元成交。临别时,这对外国情侣向70岁的刘姓大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的英语讲得不错。

  由不会到会,从不敢说到敢说。如今,几乎所有在金山岭景区务工经商的农民,都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对话。景区内的二道梁子村,150口人,70%的人都能讲英语。其中有54位农民当上了向导服务员,为游客在长城上提供领路、搀扶、背包等服务。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130公里。金山岭长城西起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古北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敌楼密集,景观奇特,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