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千余“麦客”跨区作业致富忙

17.06.2015  20:13

     6月13日,在高邑县刚刚收割完最后一户小麦的行唐县翟营乡宋营村“麦客”李树心,开心地数着这几天挣得6500多元机收费。像李树心一样在“三夏”时节当起“麦客”,南征北战辗转数千里跨区作业,走上致富路的行唐县“麦客”达1800余人。

    今年54岁的李树心作为一名职业麦客,已有20年的跨区收割“驾龄”了。“1995年俺就买了一辆小麦联合收割机,当年就赚了两万多元!”回忆起过去当麦客的经历,李树心仍记忆犹新。“如今购买农机,能够享受国家惠民补贴,前年俺买了台新款小麦联合收割机,国家补贴3万元后,自己仅掏了8.5万元,到去年就把本钱挣回来了。

    李树心说,刚开始跨区作业,村民们一般是四个人一台收割机,收割一年有了经验后,就两人一台或一人一台。如今,行唐全县共有小麦联合收割机1800多台,主要集中在宋营、南翟营、北翟营、岗头等8个村,这8个村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就有近千台,成为远近闻名的夏收小麦联合收割机专业村。这几年每到5月20日左右,行唐1800多名麦客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带机南下到河南等地,当起职业麦客。

    “俺们根据小麦由南向北成熟的时间差自行安排时间跨区作业,河南是俺们的主战场,一般在那里收割20天左右。”宋营村农机手仲新顺说,“收割完河南小麦,俺们就立即开往邯郸,随后赶赴邢台及石家庄周边县。6月15日左右回到家乡,用一周时间收割完当地的小麦后,再用板车把收割机拉到内蒙古临河、五河等地。7月上旬俺们收割就全部结束,开始返程,整个跨区作业一般在40天时间。

    李树心说,“40余天的‘麦客’之旅,虽然辛苦一些,但算下来收入还真不是个小数字,一般的‘麦客’在‘三夏’时节干上一个月,纯收入少的两三万元、多的六七万元。

    跨区当现代“麦客”让行唐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据行唐县农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1800多名“麦客”“三夏”期间,跨区作业为异地麦农收割小麦300多万亩,可增收1.5亿多元。(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申卫霞 刘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