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  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新“红利”

06.01.2015  11:59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商棠)要说刚刚过去的2014年最热的词都有什么,“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是必选项;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新“红利”,则又是今年全省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之一。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实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 ”三个率先突破,也必将是今年我省经济最“抢眼”的亮点。

    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2014年12月,可以说是京冀高速公路的“通车季”——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京港澳高速河北段改扩建工程于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这条双向八车道、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条银线串珠成链,将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同一天,直通北京六环、双向六车道的京昆高速公路涞水至北京段也正式通车;此前一天,承德丰宁连接北京怀柔的G111南大梁至撒袋沟门段正式建成通车;第二天,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也竣工通车,廊坊市各县(市)由此全部融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但也是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其中河北是最大的“短板”。2014年初,我省和京津之间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为此,我省提出加快推动与京津综合交通的全面对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金浩表示,到2020年,“断头路”、“瓶颈路”将在河北难觅踪迹。

    道路通,事业兴。毗邻北京的涿州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日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有限公司选择落户涿州,其选址在京港澳高速东侧,从这里开车到北京约半小时,预计投资200亿元。而我省一批“京牌”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各条高速公路的河北段两侧。

    与紧锣密鼓的公路建设齐头并进的,是京津冀“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一体化突破。2014年8月24日,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两大港口集团分别持股50%,将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

    在航空方面,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我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北京新机场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新机场规划建设规模开创了我国民航机场建设先河,在民航内外、全球范围引起高度关注。

    在铁路方面,京沈高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批,京张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又传来一个好消息: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立,京津冀铁路建设由此驶上“快车道”。

    断腕求生,为蓝天碧水携手而战

    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雾霾成为河北人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而2014年初冬的那一抹“APEC蓝”,又给了我们无限的憧憬与希冀。

    为了“APEC蓝”,我省停产限产企业达到8430家,停工工地5825家。自去年以来,全省实施削减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和煤炭消耗的“6643”工程,关停各类污染企业8000多家。

    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听上去有几许悲壮,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在收获好的空气的同时,经济“表情”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鹿泉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建材基地,高峰时水泥企业达到166家,拼资源、拼环境、产业单一的粗放发展模式一度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2007年以来,该区先后集中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经过三次调整,累计拆除75座水泥立窑、128台磨机、1497座料仓,削减熟料产能654万吨、水泥产能3028万吨、采石产能515万方。在做“减法”的同时,该区积极做好“加法”,培育了休闲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轻工食品业、装备制造业四大新兴产业。去年1-10月份,该区四大新兴产业纳税17.5亿元,税收占比达到63%,单位电量财政收入增长307%,GDP能耗下降47.7%。

    在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我省也加大了同京津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4年7月31日,京冀两地签署《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植树造林、国家公园、碳排放权交易、首都周边贫困县脱贫等方面工作力度。2014年12月30日,《中国开发区协会与京津冀开发区协会共同推进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京津冀三地开发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正式形成。

    产业协作,“京津研发、河北制造”模式正在形成

    2013年12月26日,一辆崭新的汽车缓缓驶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黄骅公司的总装生产线,宣告北汽“黄骅制造”正式诞生。目前,北汽集团已将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产能全部移至黄骅,到2015年二期建设完成后,年生产能力可达40万辆。

    2014年7月,北京市和河北省签署了共建曹妃甸的框架协议,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目前,已有首钢、汉能光伏产业集团、北控水务投资集团、华润电力等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

    曹妃甸和沧州的“故事”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北还在更多领域收获了协同发展的“红利”——秦皇岛与北京,因中关村而加深缘分。2014年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正式挂牌,这是我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外省“分店”;2014年12月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京企·承德项目合作会上,承德签下10项合作框架协议及具体合作项目协议;保定成立了9个专项集中攻坚指挥部全面与北京对接,大红门市场落户白沟新城;张北县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共建云计算产业园,吸引投资超百亿元。京津冀产业协作,风生水起。截至2014年10月底,我省从京津引进资金1204亿元,引进项目850个。

    在京冀“6+1”、津冀“4+1”合作框架协议下,今年,京津冀三地将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白洋淀科技城、亦庄廊坊产业园和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力促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阿里巴巴张北云计算中心、中粮100万吨燃料乙醇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围绕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建设中关村河北科技园、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为载体,下大力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京津研发、河北制造”产业协作模式。

【责任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