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河北农村创建"美丽"经营"美丽"

24.07.2015  20:41

  燕赵都市报记者卢国玲/文 霍艳恩/图

  近年来,随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开展,河北“美丽乡村”正逐步成为现实:靓丽的民居、干净的庭院、整洁的街道、葱茏的绿植,还有干净卫生的厕所、舒适的休闲广场等,河北农村正在告别传统的脏乱差。

  那么,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如何实现农村面貌巨大转变的,河北农村未来又将走向何方?7月21日,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燕赵都市报(网)承办的《热点聚焦》第17期在线访谈系列节目如期举行,河北省委农工部处长、省提升办项目组副组长孟昭安,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省提升办综合组副组长岳天祥,做客燕赵都市网,对此进行科学阐释。

  河北省委农工部处长、省提升办项目组副组长孟昭安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省提升办综合组副组长岳天祥

    “面子”“里子”兼重,15件实事让农民得实惠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5月,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在全省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部署。两年来,提升行动由点到线、由线到片,全省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4年,对于河北农村来说,有一件历史性的大事,那就是打响了消除“连茅圈”的攻坚战。长久以来,“连茅圈”既是传染疾病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村脏乱差的源头之一,成为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制约因素。2014年初,河北省尚有103万座“连茅圈”、1000多万座旱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河北省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74万座,其中对103万座“连茅圈”进行了全部改造。

  据省提升办项目组副组长孟昭安介绍,两年来,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省里重点抓了15件事的项目建设,分别是:饮水安全、垃圾处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民居改造和危房改造、污水处理、土地整理和公墓建设、村民服务中心建设、环境美化、农村教育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产业支撑、基层组织建设。

  过去一些农村帮扶工作形式多、改变少,农民戏称“扫街刷墙、平路栽树……”而这一次的15件实事却是触摸到农民心坎儿上的事,既让“面子”好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状况得到改观;更使“里子”舒适,改厕、改水、改厨等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

  打造现代农村的“升级版”,提升公务服务水平是关键。孟昭安介绍说,两年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比如,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硬化了村街道路,实施了村庄绿化,清理了积存多年的垃圾,建立了长效机制,实现了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等,村民都拍手叫好。

  在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同时,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时跟进。孟昭安介绍说,已经改造的村庄,80%都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服务中心,部分村庄建立了文化广场。业余时间,尤其是一天劳累之后,村民们到广场上散心或进行文体娱乐活动。部分村庄绘制文化墙、设置村庄标识;85%以上的村庄建有幸福院、农家书屋;新建改建1500多所农村学校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农村最吸引人的,是那浓浓的乡愁。为了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河北省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特别注重保存农村文化符号。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对全省4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4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基础设施等给予了重点保护和建设,保存了原有的特色文化符号。

  老百姓满意度是体现在笑脸上的。孟昭安介绍说,经过2013年、2014年两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河北省涌现出一大批“美丽乡村”,其中从全省评选出的210个“美丽乡村”就是优秀代表。这210个村个个都是可圈可点,“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一看,感受一下这些村庄的巨大变化。

  把美丽变成生产力,让农民做真正的“白富美

  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我们不仅要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使改造后的村落都变成新兴产业。我们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对此,省提升办综合组副组长岳天祥认为,河北把美丽乡村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是最有条件的,“我们环绕北京、天津这两个大都市,有3000多万高消费人群。有这么一个大市场,我们把村落建得好了、建美丽了,让城里的人来了后流连忘返,吃住都在农家,享受一下纯朴的乡村生活,这可以带动旅游、养老、餐饮、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发展。

  “过去我们注重把风景名胜作为旅游产业来打造,其实我们忽略了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京津周边的广大农村,其实我们燕赵大地到处都是旅游胜地、休闲胜地。”岳天祥说,农村面貌改造好了发展特色产业,有了特色产业的地方又可以用特色产业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如此一来会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有的地方有传统工艺品,可以挖掘民俗文化的资源,把村庄建设得更美、更富。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两者相互促进。另外,河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正着力推进传统的农产品向休闲商品转变、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美丽庭院向养老胜地转变,“有这么几个转变,河北农村不仅可以持久地美起来,而且可以不断地富起来、强起来。”“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把环保产业、建材产业等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带起来。中央要求河北治污要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环保产业、新兴产业都可以搞起来,走在全国的前列。”岳天祥补充说。

   连片打造燕赵美丽乡村,第六产业引领九大片区起飞

  改变千百年来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河北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建设美丽乡村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再到片区铺开的过程。岳天祥介绍说,从2013年开始,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每年都在3000个以上。

  综合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省委省政府认为,连片建设有利于放大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农村社会结构的科学变迁。2015年,河北省将全省3006个省一级的重点村分成了200个片区,省里重点打造白洋淀、正定古城、平山西柏坡、滦平金山岭、廊坊北三县、崇礼、北戴河、固安、衡水湖9个片区。从点到片,河北正将一个个美丽“盆景”变成越来越广阔的“风景”,燕赵大地美丽画卷正慢慢展开。

  岳天祥说,区别以前单个村的建设,片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四个示范区”,即美丽乡村的示范区、“第六产业”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示范区和乡村治理的示范区。

  谈到“第六产业”,孟昭安介绍说,“第六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1+2+3=6”或者“1×2×3=6”的效果。现在发展第六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支点。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过程中,河北提出要将九大片区建成“第六产业”示范区,具体思路和做法是:一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园区,按照工业园区的思路和模式去谋划建设,由管委会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搞土地流转、统一招商、统一公共平台,搞出一批高水准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其中既有第一产业发展搞种植业,也有第二产业发展加工业,还有第三产业发展物流等,从而带动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出一批休闲项目,依托优势产业,挖掘生态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的项目,推进传统农业产品向休闲商品转移、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通过一批休闲项目做支撑,把片区的产业带起来。

   机遇+创新,让燕赵大地美丽延续

  河北省两年多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面对全省50000多个行政村,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注定困难重重。孟昭安说,如何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如何防止环境综合整治出现反复问题等成为今后行动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面对种种困难,创新方法、创新机制是关键。孟昭安提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运作模式创新,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推广PPP模式,采取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模式,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的“四新”推广力度,以取得良好效果。

  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5年时间,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到了争分夺秒的时刻,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加快河北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日前,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岳天祥介绍说,白洋淀片区、廊坊北三县、固安片区、曹妃甸片区都是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通过面貌改造提升这一个总的抓手,对这些环京津重点区域进行打造,使它们成为京津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地、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涵养地,同时,也可以把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转化为改造提升的强大动力。“困难是有的,但是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要远远大于任何难题。”受访嘉宾表示,只要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河北美丽乡村终将绘成一幅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