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蔬菜建立"身份证" 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02.09.2014  10:34

二维码”将为蔬菜质量把关

本报讯(记者 岳金宏 实习记者 任立欣)蔬菜是我市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今年上半年开展“蔬菜产业提档增效工程”以来,我市蔬菜标准园创建取得良好成效,有效推动蔬菜种植向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销一体化等方面升级,年内省部级标准园将全面实行“物联网”和“二维码”试点工作。

今年我市瓜菜播种面积达到112.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7.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1%。瓜菜总产量464.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1万吨,增长2%。单产达到5618公斤,居全省第一。农业部两次、省级7次蔬菜样品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以特色发展为方向,打造规模产区,形成拳头产品,蔬菜标准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抓好4个部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和10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在藁城、栾城、元氏等蔬菜重点发展区域创建2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全市建设25至30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方,落实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能力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我市成立了蔬菜产业协会,加强对科技人员、菜农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市县乡村各级蔬菜科技服务团队,采取技术入棚、技术培训、田间学校等措施,普及落实蔬菜生产“十大技术”和“十大品种”。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围绕特色蔬菜延伸链条,率先突破集约化育苗环节,蔬菜大县每县普遍建立1家500万株以上的育苗场,突出抓好蔬菜产销对接。

为了更好地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今年我市在省部级标准园全面实行“物联网”和“二维码”试点工作。依托农业物联网建立起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包括播种和采摘的时间、农业投入品的记录、农业残留监测等信息都能明确找到源头。同时,蔬菜二维码的建立,把蔬菜的生产、加工、检测信息全部集中在一方小小的二维码上,给蔬菜建立了自己独有的“身份证”,消费者只需要“扫一扫”即可轻松获知这些信息,打通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这最后一公里,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我市今年以来也不断加大对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的同时,适当调节蔬菜种植结构,避免品种种植单一,种植能够适应消费者对营养保健蔬菜需求的品种。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