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漂”效应说明了什么

29.03.2016  21:37

河北日报记者 董立龙

3月15日,记者见到程鹏时,这位创业者正在忙着和同伴打包办公用品,准备从位于郫县的“智汇青年”众创空间搬往天府软件园。

程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无人机的一些小众化服务,由于市场很难打开,他的创业之路起步阶段进展并不顺利。但这并没有击倒这位年轻人,搬家的同时,他和同伴已经着手调整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成都,没人能说清像程鹏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正在努力着,为自己的创业梦想,也为这座城市编织着未来。

虽然在今天的成都,他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被人称为“蓉漂”,但在成都市市长唐良智看来,他们是成都的发展希望所在。

他说:“硅谷有硅漂,全世界的精英都要去那里淘一把;北京有北漂,尽管生活成本高,空气不好,但因为创业机会多,很多人愿意在那漂;我们要把成都打造成这样一座城市,让大家宁肯在这漂着也不愿离开成都。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呼涛来了,曾在硅谷工作过六个月的他回到北京后创立了“寻球”APP。进驻成都3个月后,就拥有了1000多支球队,组织了大大小小3000多场比赛。

还有更多的“呼涛”也来了。成都市科技局调查发现,该市创业者中近一半是来自外地,同时有近40%的企业是从外地搬迁而来。而专门从事资深互联网从业者招聘的拉勾网也统计发现,去年成都互联网人才流入73914人,流出39339人。

我们有想法,有实力,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始做些事情,而这台电脑已经有了——那为什么不开始干呢?”一位成功创业者曾经的话语,在成都激励了很多后来者。

曾经,“少不入川”是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生怕安逸的城市氛围磨灭了其斗志;而今,这样的古语正在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感悟;得益于成都对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深入推进,“少壮入川”正在成为海内外年轻人一展梦想的新选择。

深晓人才对于创新创业的决定性作用,成都市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为汇集各类创业力量,成都将着力培育以大学生、高校人才、海内外人才、企事业人才汇成的创业‘新四军’。

对年轻创业者的看重同时细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校协同创新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和“成都千人计划”、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等,一批既具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而一位科技园区的负责人也表示,正是大量的“蓉漂”涌入创业,才可能使成都和全球创新中心的距离更近,因为创业往往是新技术、新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想成为创新中心,首先必须成为能吸引创业者的中心。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