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下):“可复制”催生发展“裂变”

03.10.2015  23:04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峻峰 杨威力 李文亮

阜平13800亩、曲阳5600亩、唐县300亩,从2013年9月起,山区现代农业开发的葫芦峪模式开始走出平山,在太行山区多点开花。

面对众多的上门“取经者”,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直言,葫芦峪模式没有什么玄妙之处。他将其核心总结为“以资源整合为纽带、以高标准造地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以农民受益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葫芦峪模式已经做到了全流程的标准化,它可复制,可推广。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模式把沉睡的荒山唤醒,向荒山要绿、要粮、要健康,让荒山成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刘海涛说。

从土地流转到开山造地,园区建设有章可循

对零散荒山荒坡进行资源整合,为规模化开发创造条件,是葫芦峪破题荒山开发的第一步。

宁可抛荒,不可失地”,尽管产出微薄,可荒山荒坡被许多农民视作“命根子”,你把地拿走挣钱,我怎么办?围绕满足农民的合理利益诉求,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出“转、股、租、换”四种方式,拟定了严密的操作流程,成功打开了土地流转这把“”。

转,即把荒山荒坡转让给公司,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股,即以荒山荒坡入股,到时按比例分红。租,即把荒山荒坡租给公司,租金一年一付。换,即用荒山荒坡置换好地,利于农户耕作管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制式合同约束,绝不让保障农民利益成为空谈。”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张贵双说,由于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各个项目区土地流转顺利,一些村甚至派人主动找到公司,要求尽快流转他们的土地。

流转有规范程序,后续的造地也有严格标准。针对太行山片麻岩地区的地质特点,葫芦峪园区与省农科院、河北农大的专家一起,摸索出“隔坡沟状梯田造地法”,要领是“深耕层、高筑埂、固护坡、畅排水”,造成的地不仅适宜耕种,还能达到“中雨不出田、大雨不出山、暴雨不毁田”的要求。

造地是为了种地,所以必须做到高标准。省国土资源厅、省技术监督局还和我们一起制定了葫芦峪造地标准,比国家现行标准高多了。”张贵双说,葫芦峪园区建设中的这些成熟做法,目前都在阜平、曲阳等项目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