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佃贵谈中医文化

18.01.2016  11:47

岐黄体天心 杏林济世人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佃贵谈中医文化

结束语

发完这篇“岐黄体天心 杏林济世人”,“小人物 大国粹”专栏就要跟读者说再见了。该专栏自2013年11月起推出,至今已有两年多。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传统文化个体传承者的采访,对文化国粹进行了逐项梳理,追根探源,探访其存在现状,然后诉诸笔端,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采写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专栏开办期间,我们还收到很多读者反馈,他们有的是推荐合适人选,有的想为传统文化做些什么……大家的真诚、恳切,也让我们明白了肩上的担子和手中笔的分量。我们相信,在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中,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中华文明定能代代相继,源远流长。

□本报记者 张晓娟

采访前就听说,李佃贵教授特别忙,每天找他看病的人排长队。作为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中医,他除了日常门诊、带研究生外,还要忙于学术交流等工作。可是为了普及中医文化,他还是不辞辛苦,欣然应允了我们的邀约。李佃贵从最基础的中医概念开始讲起,其间更数次感慨:“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承熏陶对人至关重要。现在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归根到底是因为不了解。其实人们知道的越多误解就越少,对中医的发展就越有好处。

【中医是文化重要组成】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创造的医学,也称传统医学。”坐在办公桌前,李佃贵认真地解释道。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中医这一说法,这个名词就是为了区分中西医两者的不同。“现在在日本,唐代时从我国传过去的医学,被称为汉方医学,并不叫中医。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胜枚举,但常用的有服药、按摩、针灸等。李佃贵介绍:“以前民间流传很多传统医学疗法,现在有的失传,有的已不常用。”他举例说,前些日子带的一个研究生头疼,用到了眉心“掐肌”的方法治疗。可惜,这些民间的智慧,正随着人们对中医知识了解的缺失,而逐渐消失。“现在50岁以上的人牙疼,他知道是上火了,但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牙龈炎。前者用的是中医概念,后者则是西医概念。年轻人不懂‘上火’,是因为他不了解中医文化。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反映,中医、西医自己“傻傻分不清楚”。但在李佃贵看来,这两者其实界限分明。“两者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都不相同。中医是在古代中医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体系,它是综合、整体、辩证地判断问题。西医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物理、化学,治疗的方法靠各项指标,举例说:验血时11.5是贫血,12就是正常。中医认为指标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整体,以及其他佐证。此外,中医强调的是健康医学,西医强调的疾病医学,以癌症治疗为例,疾病医学更倾向于切掉、化疗,而健康医学的目的是尽可能让人活得更久,痛苦更小。

【中医学科曾几经波折】

对于很多习惯了现代医学检测设备的人来说,中医的望闻问切,颇为神奇。而华佗的开腹手术、刮骨疗伤等治疗手段,现在看来也十分先进。李佃贵表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经基本形成。到了三国时期,更有名医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术名闻天下。“中医最鼎盛的时期,曾传到日本、朝鲜、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末年后,西医大量涌入,中医受到了冲击,人才凋零,渐渐萧条。在这之后,国内学习西医的越来越多,西医渐成主流。这一过程中,不断有人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中医,认为符合西医的就是科学,不符合的就是不科学。李佃贵说:“中医有中医的体系,西医有西医的体系,非得用西医的方式去论证中医,很难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我提倡,要把研究中医和中医研究区分开来。中医研究还是要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路去研究和发展,这是中医提高和创新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把“中西医结合”作为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创新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李佃贵告诉我们,“当时全国县以上地市都建设了中医院。以我们河北来说,全省一百多个县,每个县有一所县中医院,加上市里有市中医院,省里有省中医院,还有民营的中医院。”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热,作为国粹的中医,也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

【便利疗法将惠及病人】

现在有不少国外的医务工作者,对中医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上次去日本,当地的医生对中国的传统医学特别感兴趣,拉着我问东问西。现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从某个层面上而言,也说明世界医药学界认可和肯定了中医的贡献。”李佃贵觉得,当下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其发展的最好时代。

从1970年到河北医科大学上学,四十多年来,李佃贵用一长串荣耀和研究成果,为祖国的中医事业添砖加瓦。他根据“浊毒学说”,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打破了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从医多年来,临床治疗患者不计其数,其治愈率、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临床、科研、教学、预防基地。由他带领的脾胃病研究团队,先后成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以其个人命名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佃贵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也是第一批国家级中医传承工作室。最近,汇集李教授一生临床经验的学术专著《中医浊毒论》也即将面世,造福后人。

作为一个学科的带头人,李佃贵觉得,运用独创的“浊毒学说”治好患者的疾病是他此生最大的使命。展望中医的未来,他信心满满。“首先,西医检查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而中医讲究‘简便验廉’的特色,一把草一根针就解决健康问题,简单便利。”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很突出,它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有效性为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实践所证明。“我坚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会重新认识这门古老的学科。

链接

中医流派: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例如,伤寒派、脾胃派、 滋阴派、寒凉派、温病学派等。其中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 而问世, 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刘完素(刘河间)就是寒凉派的创始人。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