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2015年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系列报道之二——科技创新:打造转型发展助力器

01.02.2016  12:14

开滦集团2015年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系列报道之二

科技创新:打造转型发展助力器

对开滦集团来说,已经过去的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市场形势越发严峻,经营压力不断增加。

集团公司2015年“两会”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2015年,面对经济新常态,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展降本增效新途径,为转型发展注入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企业来说,拥有科技创新能力意味着拥有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生产力才能增强。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难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

集团公司领导始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多次指出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深层次经济转型的着力点,推动集团公司转型发展。

近年来,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体系完备、产研结合、人才辈出、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格局,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集团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煤化工研发中心、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中心、省市重点专业实验室等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并成立了多个技术创新领军团队。在各生产矿井,科技创新蔚然成风,技能大师工作室遍地开花。各单位为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搭建平台,提供物质保障,激发员工热情,让更多员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015年,集团公司共有15项科技成果荣获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其中,有3项获得一等奖,4项获得二等奖,8项获得三等奖。

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2015年,集团公司各生产矿井结合生产实际,加强技术攻关,拓展创新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充填开采项目在唐山矿业公司、林西矿业公司、钱家营矿业公司稳步推进。2015年7月,唐山矿业公司第二个充填工作面——T3292工作面日产原煤1000吨以上,这是这公司充填开采技术投入使用以来取得的新突破。对唐山矿业公司这样的老矿来说,充填开采对挖潜增效、缓解资源紧张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回收率,解决“三下”压煤问题,而且能够实现矸石不升井、地面零排放,提高了煤炭开发利用的高效化和清洁化程度。

薄煤层开采技术也在继续推广。范各庄矿业公司将煤质管理作为贯穿全年的效益工程,优化生产工艺,大力推行最小采高控制回采模式,综合考虑采煤机组、液压支架等设备的参数,采取拆除支架护帮板等方式,在保证支护强度、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割矸厚度减少0.1米,最大限度减少了矸石产出量。这项技术使呆滞煤资源得到利用、实现价值,缓解了现有矿井生产接续紧张的状况,提高了煤炭回收率。

作为集团公司重要经济增长点的煤化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到了新高度。2015年5月,聚甲醛这一拳头产品成功打入市场,远销国内多个地区;9月,纤维级聚甲醛及其纺丝技术开发项目取得突破,通过集团公司验收;11月30日,聚甲醛改性技术成果获得专利授权。

己二酸产品实现质量全优,尼龙66、蒽油精制、芳纶和聚酮等后续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带动煤化工产业链延伸,将为集团公司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解放劳动力  减人提效

科技创新不仅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更多效益,也是减少用工的利器。

近年来,集团公司按照人本安全、减人提效、节能降耗的原则,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大大解放了劳动力。“百人洗煤厂”生产系统自动控制模式便是“两化”融合的成果之一。

范各庄矿业公司、吕家坨矿业公司“百人洗煤厂”生产系统自动控制模式通过验收,这是集团公司推广“百人洗煤厂”自动化管控模式取得的新成绩,可使高度标准化的设备代替人工操作,通过远程集控使更多劳动力获得解放。“百人洗煤厂”生产系统自动控制模式推广前,范各庄矿业公司洗煤厂和吕家坨矿业公司洗煤厂在册员工数量为857人。模式推行后完成检修队伍整合,平均每厂生产系统操作人员数量降至130人左右。

林西矿业公司洗煤厂技术创新成果——“煤仓空气炮自动控制装置”获得专利授权。这一装置利用自制煤流厚度转换器,根据煤流厚度变化情况发送打风信号,触发空气炮开关装置,解决了空气炮手动打风强度大、人工操作频繁、浪费人力等问题,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设备运转效率,解放了人力。

唐山矿业公司以无人值守、有人巡视为目标,对705、805、905等泵房进行自动化改造,对井下供电远程监控系统进行升级,实现了远程控制、集中控制与无人值守,减少了劳动用工。同时,唐山矿业公司在Y292下溜子道使用皮带拐弯装置,在11水平实施双底卸式矿车运输系统改造,降低了岗位用工数量,实现了减人提效。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