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致癌传言坑苦河北莓农 那些被谣言伤害的水果们

16.05.2015  13:03

  河北昌黎莓农拔掉草莓秧改种他物。燕赵都市报通讯员赵亮刘斌摄

  价跌、滞销,烂果、拔苗……来自河北省保定市草莓种植之乡的初步统计显示,受“草莓传言”影响的有满城区2000亩温棚、5000亩露地草莓,损失达到2650万元;顺平县3400余亩冷棚,损失达3000万元。而在河北省另一个草莓种植大县昌黎,草莓滞销更加严重,价格迅速下跌到不足一元每市斤,但是仍无人问津,草莓种植户损失惨重。昌黎县农业局副局长于振江介绍,“保守估计莓农损失将达到亿元以上。

   保定莓农:下一季还种不种草莓得掂量一下

  一位消费者变身“宝宝888”网上留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怜莓农辛苦东流。”后附3个表情“泪流满面”,令人心酸。有人回应:“农民太苦了!

  “本来‘五一’前后采摘草莓的游客很多,今年却寥寥无几,损失确实太大了。”5月13日,保定满城区于家庄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白强介绍,“正是草莓上市旺季,传言波及面广,草莓卖价有时还抵不上人工费,熟透的草莓烂在地里容易产生病菌,只能拔苗歇地。

  “我们只能捱着,百口难辩。抢种一茬儿菜已经来不及,损失没法儿挽回,下一季还种不种草莓得掂量一下。”草莓种植户纷纷表示。

  顺平县农业技术中心站站长李爱永说:“‘草莓传言’出现在草莓盛果期,实在是容易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受苦的就是种植户了。”

  一个传言瞬间击垮一个产业,罪过仅仅是一个传言?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有些风雨飘摇,稍微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强震’,波及整个产业。”市民杨先生说。

  “农民的损失的确令人痛心,但消费者也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这种传言我们在弄不清真假的时候宁肯信其有。”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说。

  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一个人。那么,怎样维护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怎样建立消费者对草莓安全的坚强信心,避免传言毁产业的现象重蹈覆辙?

  “果蔬种植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技术活,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能肆意妄为,想咋搞就咋搞,滥施肥料和药物。尤其是上市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监测,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否则,受伤害的只能是农民。”对草莓种植有些认知的市民周涛除了感慨,伴随着更多的思考。

  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陈红岩在农业系统工作多年,他对我市的果蔬产业有信心。他说,我市瓜果蔬菜产业一直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长过程中推广使用物理措施和生物源、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层层监管与检测。“草莓传言”虽属无稽之谈,但也给果农们提了醒儿,规范种植很有必要,面对传言伤害要积极用事实澄清,千万不能失了消费者的信任。

  市草莓研究所农业研究员刘景芬也表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统一管理,规模种植,强调生产过程有效监管,推广科技手段应用,走品牌化道路有利于农产品规避“被伤害”。

  白强说:“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切与些许不安,造成了这次草莓的信任危机。要重树消费者信心,需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相关部门严格监管,种植户规范种植,

  用严格的标准以及确保标准得以落实的监管制度,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农产品。同时要完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让消费者能充分获取产品、产地、企业多方面信息。痛定思痛,别让一个传言毁了整个产业。”(保定日报记者李卡王跃红)

   毒草莓”谣传坑苦种植大县 河北昌黎莓农损失上亿

  燕赵都市报讯(记者李延利)连日来,关于北京市场销售的草莓乙草胺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可能致癌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场涉及食用草莓安全问题的风波在全国席卷开来。受此影响,草莓种植大县昌黎草莓滞销严重,价格迅速下跌到不足一元每市斤,但是仍无人问津,草莓种植户损失惨重。种植草莓到底有没有使用乙草胺?莓农损失达到什么程度?近日,记者走访了昌黎县草莓种植专业村城郊区刘李庄村和抚宁县田各庄草莓种植基地。

  昌黎县农业局副局长于振江介绍,草莓种植不仅是昌黎的特色产业,也是秦皇岛市的八大特色主导蔬菜产业之一,昌黎县作为全市的草莓种植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6000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0%。但是一次媒体报道的“连坐效应”,已经让消费者对草莓整体失去信心。“保守估计莓农损失将达到亿元以上。”于振江说。

  受谣传重创,莓农面露愁容。燕赵都市报通讯员赵亮 刘斌 摄

  刘李庄:多地客商弃购,价格跌至谷底

  昌黎县草莓种植面积达26000亩,占秦皇岛市的80%。刘李庄村是昌黎县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种植草莓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四五个村近近万亩草莓种植。2013年,当地种植的甜查理和达赛草莓,在第八届中国草莓文化节暨中国(北京·通州)精品草莓擂台赛活动中,获评银奖和铜奖。凭借优秀的品质,该村的草莓也成为市场的宠儿,从每年2月到7月间到该村收购草莓的客商络绎不绝。

  但是“致癌草莓”报道一经发出,当地的草莓销售立即受到影响。据草莓经纪人介绍,报道开始的当天,北京的客商就第一时间取消了订购计划,接下来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取消订购。

  在刘李庄村记者见到,往年村里车水马龙的草莓收购景象没有了。只有一家唐山食品公司委托经纪人在该村收购用于加工水果罐头的草莓。虽然价格只有0.8元每市斤,但是仍有很多当地种植户到收购点销售草莓。“现在这个价卖肯定赔钱,我家一亩大棚就得少卖一万多。那也没法,前期投入在那摆着,卖点是点吧!这都是谣言闹的。”该村种植户谢永义无奈地说。由于草莓严重滞销,该村不少种植户甚至把成熟的草莓直接扔在边沟里,还有的准备拔了草莓秧。

  田各庄:价格比往年偏低,所幸逃过一劫

  抚宁县田各庄是该县草莓种植基地,以大棚草莓居多。记者昨日联系该村获悉,每年5月份草莓已经进入了尾秧,这里的草莓热卖季节是从元旦到3月份,4-5月份已经采摘过好几茬了,目前已有农户开始用大棚种植西红柿,九、十月份起摘种草莓。

  该村工作人员介绍,田各庄草莓口感特别好,绿色生态优势明显,组织采摘游时游客都是进棚就吃的,乙草胺莓农从来没用过。据了解,虽然受该事件波及很小,但今年草莓市场行情明显不如去年,今年元旦期间价格约20多元一市斤,去年要到30多元,目前的价格3-5元,去年同期则为7-8元。

  昨日记者从秦市海港区海阳镇了解到,该镇以郭高庄村为中心的大地草莓(有别于大棚草莓)即将成熟,该镇将延续往年传统,在5月下旬举办第三届草莓采摘乡村旅游节,据莓农介绍,草莓本身也是一种草,如果使用除草剂,会殃及草莓秧,所以无人使用,据预测今年的大地草莓价格会低于去年的10元一市斤。

  莓农辟谣:草莓秧喷乙草胺会枯死绝不会用

  昌黎县刘李庄村的马英侠是中国园艺协会草莓分会会员,她家也常年从事大棚草莓种植。马英侠带着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农户大棚。随手摘下几颗草莓就放在了嘴里。马英侠说:“我敢保证,我们这的三千亩草莓,就没有使用乙草胺的。乙草胺就是除草剂,如果喷在草莓的秧苗上,草莓秧苗就会立即枯萎死亡,谁傻了才会用呢!

  据马英侠介绍,在当地经过十年的发展,草莓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于草莓主要病害莓农都采用“露纳森”、“美国杜邦普尊”等低毒无残留杀菌剂进行预防,对于蚜虫则使用硫磺熏蒸、挂黄板、蓝板预防。特别是草莓进入采收期前一个月,所有农药都已经停止了使用。“在草莓上使用乙草胺那就是笑话!”马英侠说。

  很多成熟草莓被弃之路边。燕赵都市报通讯员赵亮 刘斌 摄

   那些被谣言伤害的水果们

  “化学”香蕉:2006年10月18日,一则“香蕉被加工化学剂催熟”的报道把香蕉生理催熟环节演绎为化学加工过程;2007年3月13日,媒体推出广州香蕉感染“蕉癌”报道,把香蕉“巴拿马”病害比喻成蕉癌;2007年4月谣言直指海南香蕉中含类似SARS的病毒,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恐慌。海南香蕉日出岛数量从8900多吨下降到3000吨。

  “蛆虫”橘子:2008年,网传“广元旺苍县爆发大规模柑橘大实蝇虫害”,虽然四川省农业厅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这种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疫区柑橘并未外运已就地销毁,但“橘子有虫”造成全国各地柑橘大范围滞销,仅在湖北省大约7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

  “打针”西瓜:网传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以增加甜度和色泽,一时人人谈瓜色变,西瓜滞销。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新闻报道说消费者怀疑西瓜打针,不过当时真相并未得到核实,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该消息仍不时得到发酵。

  致癌葡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葡萄因致癌谣言大量滞销,3000亩的葡萄种植园50%产量滞销,损失近2000万元。而宜春市袁州区农业局在当地抽检葡萄,包括重金属指标铅、镉在内的13项检测项目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