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河北 不屈的抗战

09.07.2015  18:53

□王小梅 张瑞静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全国抗战中,河北战场举足轻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惨遭沦陷,河北成为反抗日军侵略的前沿阵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面对日本强敌的进攻,河北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顿挫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为取得全面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局部抗战中的前沿阵地

在局部抗战阶段,河北与东北的抗日斗争相互配合,在关内掀起了日益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抗日的热潮,对于唤醒全国民众和实现国共合作抗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各地的日益沦陷,日本侵略者开始谋划侵略华北等地。1933年1月1日,驻辽西绥中的日军向山海关方向运动,在南关外寻衅滋事,并向中国哨兵射击,迫使中国守军退入城内。翌日,日军炮击山海关并派步兵爬城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官兵,在其守卫的喜峰口至罗文峪一线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3月9日至19日的十天时间里,爱国官兵用步枪、手榴弹、大刀等武器,靠近战、夜战痛歼来犯日军,迫其退至罗文峪以北五公里之外。第二十九军的胜利,被誉为“长城抗战唯一的胜利”,受到全国各界的赞扬。

同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察东战役,先后收复了察哈尔省东部的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4县,声威大震,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从日本侵略者手中首次收复失地的战绩。

面对民族危亡,华北各地人民群众和全国各社会团体对抗日部队给予了极大的激励和支援。他们或捐款捐物,或赴前线慰问,或送水送饭,或火线参军,给抗日部队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华北各地人民群众纷纷组织队伍参加抗日,其中孙永勤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是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支队伍。抗日救国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仁义之师”。1935年4月初,孙永勤率救国军一部东渡滦河,进入老梁山区,突遭数千名伪军的围攻,因寡不敌众,除少数官兵突围成功外,孙永勤、关元有、赵四川、王殿臣等抗日救国军主要领导人和大多数官兵壮烈殉国。

孙永勤领导的抗日救国军与日伪军浴血奋战一年半,袭击、破坏日伪据点上百座次,毙、伤、俘日伪军警5000余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给各界抗日御侮的群众以极大激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抗日的种子。中共中央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中,高度赞誉孙永勤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在全国抗日斗争高涨的形势下,河北的青年学生也纷纷投身抗日热潮,他们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人阶级也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工商界进行了示威游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