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型”家的娃被证适应性最差

02.07.2015  16:29

  孩子上小学了,要不要做高标准严要求的“虎妈”呢?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一项面向全市16万余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开展的全样本调研显示,近半数上海妈妈为“中间型”,其余4成为“愉快型”,“苦学型”妈妈占比最少,“苦学型”妈妈的孩子入学适应性最差。与此同时,“愉快型”爸爸的孩子入学适应性则要高于另两种类型。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夏雪梅博士介绍,有意思的是,无论家有男孩还是女孩,上海家庭中,有关孩子学习的决定主要是由母亲做出的。

  家长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否上过学前补习班,孩子在知识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上的适应性,明显强于学习品质。

  夏雪梅介绍,“学习品质”包括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动力和社会性三方面素养。在学习品质的适应性上,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与同伴交流、与教师交流、独立性、专注、坚持性、计划性和情绪控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情绪控制”成为最难学会的事情。

  夏雪梅建议,提高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首先需要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交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应多给孩子社会互动的机会,鼓励他和同龄人接触、玩耍和游戏,让他觉得和他人玩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家长普遍认为,小女生的适应性显著优于小男生。夏雪梅也呼吁,老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关爱小男生。

  在知识技能适应性的调查中,孩子们的适应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识字学习、拼音学习、计算、英语听说、英语单词记诵和写字。也就是说,六七岁的娃娃们最怕的事情是——写字!

  “这并不说明写字练得越早越好,事实恰恰相反。”夏雪梅提醒家长,让儿童提前、过度练习写字,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小肌肉群,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孩子对写字的反感。专家建议,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可以多进行需要手指精细动作的活动,例如搭小积木、系鞋带、打绳结、挑绿豆等。

  虎妈输了

  调查组将家长类型分为“愉快型”“中间型”“苦学型”三类,除了近半数上海妈妈为“中间型”外,其余4成为“愉快型”,“苦学型”妈妈占比最少。这一调查主要从知识技能、学习品质、生活自理上的适应性考量孩子的状态。“中间型”妈妈的孩子适应性最强,“苦学型”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