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苗族蜡染文化特展开展 再现千年“窝妥”古韵今风

04.10.2016  06:00


千年窝妥——丹寨苗族蜡染文化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郝烨 摄



蜡染技艺传承人王光花现场教授制作工艺。 郝烨 摄



蜡染技艺第二代传承人王阿板现场演示蜡染制作工艺。 郝烨 摄



蜡染技艺传承人的蜡染作品。 郝烨 摄

  中新网石家庄9月30日电 (高红超 郝烨)千年窝妥——丹寨苗族蜡染文化特展30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幕,一件传承了数代人的“窝妥”(蜡染衣)及其流传千年的旋涡形纹样、丹寨县蜡染技艺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及融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的蜡染文创产品,向观众展现了千年“窝妥”的古韵今风。

  在苗语中,“”者,衣也;“”者,蜡染也,“窝妥”即指蜡染的衣服。在苗疆腹地贵州省丹寨县,苗族妇女们用手中的蜡刀,绘出了龙纹、铜鼓纹、蝴蝶纹、旋涡纹、鱼鸟纹、梨花纹,表达着她们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也记录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

  由于蜡染技艺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艺,该技艺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文化研究学者韦文扬说,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中原地区新的工艺早已将蜡染技艺淘汰,只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将其保留下来,“如今,‘窝妥’的图样经过五千年传承才形成现在的样式,可以说‘窝妥’一直将历史‘背’在身上,它见证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怎样发展到现在。

  展览现场,一幅幅绽放在蓝色蜡染布上的精美图案,仿佛在细细讲述苗族人的传奇。点蜡、染色、去蜡……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向参观者展示蜡染技艺,好奇的观众在她们的指导下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

  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光花告诉记者,她从小跟着家族中的老人学习蜡染技术,18岁时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作品——嫁衣,而嫁衣耗时2年才完成。王光花说,对她们而言,第一件“窝妥”蕴含着更多的含义。

  由27位苗族画娘采用苗族蜡染技艺历时100天制作而成的珍贵蜡染精品《百苗图》也亮相展览,作品全长80米、宽0.8米,由82幅画面组成,汇集了540个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贵州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农耕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

  该展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民族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贵州省丹寨县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