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艺术在省会发芽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引发观展热

25.07.2014  12:44

  大甲虫尼里尼里和甲虫的家

  

万纳尤瓦拉

  

图为土著艺术家在创作中。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晓娟

自7月初,“土地身体——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在市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后,这场诠释“梦想”的展览就如同磁铁一般,深深吸引着的公众注意,并引发了市民的观展热潮。现在展期过半,当记者再次来到展厅,仍能看到不少闻讯赶来的参观者,他们表示:“能在家门口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土著艺术,感觉既新奇又震撼。

难得一见的异域风情

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距今已有3万多年的发展史,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此次展览不仅是我省首次引进澳大利亚艺术展,更是中澳两国文化交流的项目之一。为了与大家更好地分享这门艺术,策展人格瑞·帕罗克特调用了视频、音频等多种呈现形式,力求给大家立体的感官体验。

走进大厅,可以看到三面巨大的照片墙,详细记录着澳大利亚原住民家族的谱系,还有一些艺术家生活照和自述。另一面墙上同期播放着当地的自然影像。耳畔则传来小虫的叫声、鸟儿的啼鸣,以及远方孩子的嬉笑。地上的投影里有沙粒、羽毛和石块,风一吹,羽毛还在左右摇曳。这场景完全颠覆了市民对以往美术展的刻板印象。徜徉其中,参观者都显得特别兴奋。

采访中,展厅迎来一群小观众,他们中最大的六岁,最小的不过四岁。小朋友的参与,让整个空间更加灵动起来,孩子们有的追逐光影嬉戏,有的在照片墙前欣赏,还有的会伸出手戳戳毛毡上的圆圈。格瑞也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跟大家分享作品。他告诉小朋友们,这些画讲述了一个有关梦的古老故事,里面有蛇、袋鼠和人类……还说,原住民画画不用笔,他们拿小棍沾上颜料,在画布上点啊点啊。聊得兴起,格瑞拉起小朋友的手,点啊点。逗得孩子哈哈直乐。当记者问大家:“你们懂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懂了。

梦幻大展花落石家庄

追溯举办展览的源起,格瑞·帕罗克特介绍。绘画是澳洲土著记录族群历史、延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土著的语言里没有“画家”一词,孩子会自然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他们会通过岩石、树皮或沙石来描绘祖先生活的场景,描绘属于他们的“梦幻时代”。

25年前,格瑞来到澳大利亚中西部沙漠地区的沃伯顿地区,他发现当地的恩冈亚特加拉人特别想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保存起来。于是,他花了10年时间整理这些作品,又花了10年把它们带到中国。“我喜欢中国,敬畏中国的文化,知道中国的庄子。希望自己能搭起桥梁,让两地悠久的文化碰撞出火花。”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格瑞和他们的团队,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举办了25场巡展,所到之处,皆好评如潮。

谈及为什么将今年压轴一站放在石家庄?格瑞笑着回答,原本推广里没有石家庄站,他们是被市美术馆馆长刘锋“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早在去年在宛城举办展览时,刘馆长就力邀他们来河北办展。之后,为表诚意,刘馆长再次到内蒙古邀请他们。期间,还带他们参观场馆。市美术馆宽敞大气的建筑、极佳的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的热情让格瑞及其团队非常满意,于是,几经波折,大展才花落石家庄。“这次展览的效果很棒,观众反馈也很热烈,我们的选择很正确。

好展览提升城市魅力

成功的展览,不仅带给人美的熏陶,更能引起人们对艺术尊重、传承和保护。美术馆作为公益场馆,承办高水准的展览,不仅能开拓市民的视野,更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

省会的王浅女士看完展览很激动,她解释自己刚从英国归来,能在家乡看到这么高水准的展览感觉很开心。她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土著文化展,即使在欧洲也很难看到,这说明咱们的办展水准已经与国际接轨。刚才孩子进入展厅时,一直开心地在沙影里跳舞。”王女士希望国内的文化工作者也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出国门,让它们在其他国家的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美术馆馆长刘锋表示:“举办此类展览,给我们专业艺术家、美术工作者也带来很多启示。例如,布展形式的多样化,展览中的照片和文献,可以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诠释,有助于公众对艺术的了解。另外,数字环绕立体声装置和独立的视听设备,也让观展过程不再单调枯燥。”针对市民反映看不懂的问题。他解释,现在抽象画在国际上已渐成主流,市民因为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不多,可能有些理解障碍。“美术馆承担的就是把更多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悟和思考。

编辑: 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