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告别

12.05.2015  10:15
——闽西长汀县有效治理中国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水土流失       38年前,一场暴雨汇成洪流,席卷光头山上的泥沙,冲垮一栋正待上瓦的新房,将兰林金一家逼入绝境,其父不久忧劳过世。
      时年15岁的兰林金心生梦想,希冀有朝一日造林绿化贫瘠裸露的荒山,让山洪不再肆虐恐怖。
      如今,尽管在一场爆炸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和左眼,兰林金正在实现他的梦想。他用两支残臂,如有神助地驾三轮摩托往返于曾经荒芜的红旗岭,照料他2010年起陆续种下的千亩油茶林。
      油茶根深入地,有利于保持水土。但正在学习电子商务的兰林金有更大的梦想——“几年后,这些油茶将盛产珍贵的茶油,年产值200万元以上。”
      兰林金所在的福建山区县长汀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政府的激励下,他正和千万农民一道,努力将大规模水土流失区变为生态绿洲和美丽家园。
      长汀历史上为经济重镇,区域中心。200多年前,由于毁林频仍,水土流失逐渐加剧。到上世纪40年代,长汀作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广为人知。
      治理长汀水土流失发轫于1940年。其时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在长汀水土流失的中心河田设立土壤保肥试验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土流失治理机构。
      研究者面对所见所闻,近乎绝望——“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他们预言由于无法抵御水土流失扩张,数十年后河田将沦为废墟。
      事实证明,这个预言夸大其辞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长汀人民在殚精竭虑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为维持温饱苦苦挣扎。
      据1985年遥感普查,当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31.5%。
      “这里的山被称为‘火焰山’。”县水土保持局局长林豫峰说,没有树草的庇护,山坡红土砂砾裸露,炎炎夏日下甚至能烤熟鸡蛋。
      征服“火焰山”的希望之光出现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经过实地调研,批准实施由省政府出资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每年一千万!这对于长汀这样的穷县,是很大一笔钱了。”林豫峰说,“这个项目的实施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事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年,县政府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大规模封山育林措施,禁止所有开发以利植物生长。
      “最大的问题是说服村民改变烧柴甚至烧草的习惯。”林豫峰说,“因此我们补贴他们改烧煤或沼气。”
      如今燃料补贴已逾每年1400万元,主要用于补贴村民用电,每千瓦时补0.2元,相当于市场电价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我们的总预算也成倍增长了。”
      然而,强度水土流失区由于极度缺水少肥,没有人工干预,不可能实现生态修复。
      林豫峰说,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采取首先施肥种草而不是种树的方式,攻克了许多强度水土流失山冈。“草更容易扎根,接着是灌木,然后是先锋树种马尾松。”
      河田罗地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探索这种所谓“反弹琵琶”治理方式的“桥头堡”,曾经的数千亩“光头山”如今覆盖上茂密的马尾松林。
      “过去我们村缺水。一下雨河水就涨起来,成黄泥水。现在有了森林,雨下几个小时河水才涨,而且是清水。”65岁的村支书刘荣高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打井,我们的井水比买来的矿泉水还好,更不用说自来水了。”
      然而专家和地方官员远未满足于现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仍占全县370万亩林地的8成以上。
      “马尾松易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但保水保土功能差。”县林业局局长巫成火说,“相比之下,阔叶林保持水土功能就强多了。”
      2011年以来,政府在罗地和其他村庄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推动香枫、无患子、油桐、樱花等丰富多样的阔叶树种“入侵”现有的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带来四季色香变化,”巫成火说,“最终将取代针叶林,实现理想的森林生态系统循环。”
      政府治理水土流失着眼于生态效益,农民则更多地受经济利益驱动。长汀农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62岁的三洲镇三洲村农民黄金养是最早探索种杨梅的村民之一。他看中杨梅根能固氮的功能,在强度水土流失山坡上精心种植,坚信杨梅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经济收入。
      如今,在黄金养的示范带动下,三洲全镇逾万亩强度水土流失区种上了杨梅,每年游客和买家纷纷近悦远来。
      66岁的林慕洪2009年作为主任医师退休后,回到家乡四都镇红都村种油茶。他通过卖房、抵押贷款和向亲友借贷,投入了1600多万元。
      由于投资短期无法获得回报,他在山坡上创办了一座养猪场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解决一半左右急需的粪肥,用于增加6000亩荒山的肥力。“过去这些荒山上草都很少,现在都必须锄草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凝视着阳光下绿油油的青山。
      大片水土流失区一旦返绿,美丽风光随处可见。越来越好的环境唤回了在大城市工作或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兰林金、林慕洪和黄金养的儿子都回到家乡,帮助父母打理,同时创办自己的企业。
      年轻一代受过更好的教育,视野更开阔,志向更远大。他们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现有林子的新路,如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发展生态旅游、引进电子商务等。
      在策武镇南坑村,10万多株银杏树漫山遍野,秋天叶转金黄。山脚下流水潺潺,竹立两岸,屋舍俨然,游客与村民徜徉其间,其乐融融。
      在南坑和其他许多村庄,水土流失已渐成历史。据2012年遥感普查,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45万亩,比1985年减少约7成,而森林覆盖率则提高了19.6个百分点。
      “下一次遥感普查将在10月开展,”林豫峰说,“经过近年的努力,到时候的数据肯定要比2012年好。”
      然而,长汀还有37万亩水土流失地尚未开展治理,包括7万多亩强度流失地。同时,大片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地仍需不断巩固提升。
      “水土流失治理没有止境,”县长李善昌说,“我们永远在半山腰上。”(记者  巫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