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致癌传闻让种植户“躺枪”各地草莓均未检测出乙草胺

10.05.2015  01:54

燕赵晚报记者田思雨

4月26日,一档求证类节目对北京市随机购买的8份草莓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全部样品检测出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前者检出值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后者在我国不允许使用于草莓种植中,属于致癌物。消息一出,有关草莓含致癌农残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虽然随后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澄清,但是受此风波影响,全国多地草莓滞销价跌,草莓种植户遭受损失。那么,石家庄草莓种植户有没有受到冲击呢?

销量下滑 采摘园游客减少

细心的市民发现,原来超市中一直销售的草莓如今却很难见到身影。

同往年相比,今年草莓销量确实有所减少,价格也便宜了一些,之前买草莓的人还不少,近期有点儿少了。”北国超市谈东店草莓销售区一名售货员说。

北国超市采购部经理张勇坦言,草莓销量不佳的诸多原因中,“吃草莓致癌”风波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项。不过,超市里很难见到草莓,原因并不完全是受“吃草莓致癌”风波的影响,更多的是季节的原因。现在这个季节,草莓很难储存,很容易发生腐烂,而且运输途中容易发生碰撞。张勇介绍,只有检测合格的草莓才会摆上货架,所以消费者可放心购买食用。

栾城区一草莓采摘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受“吃草莓致癌”风波的影响,园区大棚草莓采摘急剧减少,往常周六日两天的客流量在3000—4000人,两天共可采摘草莓3000斤左右,按照一斤30元计算,两天下来光采摘草莓就有9万元左右的收入。而曝出新闻后的第一个周六周日,每天客流量大约在500人左右,两天采摘草莓的数量在1000斤左右,只有大约3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