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自主招生影响河北高三学生 高考改革联动效应初显

17.10.2014  11:23

    10月11日上午,在 石家庄 二中南校区,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与高三学生围绕高考和招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赵学伟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谷晓哲 通讯员 刘宁 耿怡欣

    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国家方案公布月余。10月10日到11日,在石家庄市一中、二中,来自全国69所重点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与高中师生围绕高考和招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笔者了解到,2015年自主招生推迟到高考后,将直接影响河北省高三在校生,而自选科目的改革也将在未来几年内引发高中教学改变,改革的联动效应开始显现。

    自主招生推迟至高考后,笔试筛选的必要性下降

    以往每年这时候,各高中就开始自主招生推荐工作,随后高校将笔试面试,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份。石家庄二中高三学生宋继元说:“今年却不用着急准备推荐材料、联系高校、四处参加考试了。

    这种改变缘于9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试点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一切要等高考后再说。”石家庄一中高三年级主任王永福介绍,自主招生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有十几年历史。这次的调整,某种意义上是为学生减了负。

    北京大学招生办吴亚平老师和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赵红军老师看来,各高校培养方向不一,自主招生是最能体现学校教学理念、选拔符合高校培养目标人才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出现程序不完善、“掐尖”等问题,调整自主招生体现了国家对此项政策的收紧。吴亚平预计,今后国家将严控自主招生规模,人数控制在招生计划的5%以内,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随着方案的实施,长安大学招生办主任丁珊认为,“华约”“卓越”等联盟肯定将解散,自主招生极可能在高考后、出分前进行,相比以往,招生周期缩短至一个月,高校在招考形式上很可能取消笔试环节,这对高校短时间内选拔创新人才将是大的考验。

    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张雯鑫老师表示,在高考后进行自主招生,学生对高考发挥心中有数,高校通过笔试先筛选一轮的必要性下降。

    “x”科目进入录取条件,专业方向考虑提前至高中

    《意见》还对计入高考成绩的科目进行了调整:除语数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高校要求从历史、化学等科目中选择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3+X”。

    作为两个先行试点地区之一的上海,日前出台方案提出,高考成绩采用“3+3”模式,自选科目可以从6门中选3门。招生录取时,普通本科院校可从6门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最多不超3门。学生满足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比如某高校提出物理、化学、历史为规定科目,考生选考其中一门就可以报考,不必三门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