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腐败窝案背后的三种心态:“法不责众”的梦别做了

22.09.2014  13:22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汤阳 段续 王衡 吴锺昊)一个市级水利系统百余人集体腐败,一个科级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会成了“分赃会”……近年曝光的腐败“窝案”,简直“刺瞎”人们的双眼。不过,伴随反腐高压态势的持续,一群群“硕鼠”接连被端掉,那些抱着“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贪腐官员们,该从梦中清醒了!

    关键词:“冷衙门”·村官·科长

    梳理近年的窝案不难发现,不少发生在曾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单位,而村长、科长等“小官小吏”制造窝案的,也为数不少。

    【冷衙门】水利、环保、科技是平时不大为人所关注的“冷衙门”,但近几年国家在相关领域投资激增,由于审批权限大、掌握资金多、监管不到位,这些领域渐成窝案多发地带。

    日前,江西九江水利系统集体腐败案引发社会关注,这起窝案共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7人,收缴违纪违法款7600余万元。

    【村官】今年7月,广州市天河区冼村7名班子成员因涉嫌贪污罪、受贿罪受审;年初,广州白云区明星村党支部书记梁锡全、东华村村委会主任周本财等28人因“碉堡式受贿”领刑……

    这几年村官抱团腐败的案子频频被曝出。对此,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一些地方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力量不强,随着新农村建设开展,国家资源不断涌入乡村,给村干部集体腐败留下空间。

    【科长】科长,算是行政层级中的底层了。但是近年科级单位窝案,把“科长”推上风口浪尖。

    安徽萧县窝案,波及全县23个乡镇近20名党政“一把手”,还有财政局长、交通局长、教育局长等十几名县直单位领导被免,他们都是科级干部。江西九江水利系统窝案中,涉案的158人有89人是科级干部。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科级官员虽然行政级别不高,但因长期扎根基层、握有不少实权,腐败的空间仍然很大。

    “窝案”频发背后存在三大心态

    【法不责众】曾几何时,“法不责众”被一些腐败官员奉为“至理名言”,也是“护身符”。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觉得进入腐败的圈子,就等于交了“投名状”,人越多,越安全。

    这也正是“窝案”中人员最普遍的心态。这种心态之下,一些“窝案”涉及人员之多,令人咂舌。2010年被查处的湖南耒阳市“矿征办”窝案中,这个科级单位770多名干部职工中竟有超过百人涉嫌贪污受贿,中高层干部“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