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八节步入"年"范畴 腊八粥变迁中的传承
刘桂平准备好的腊八粥食材
编者按: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当我们跨入2015年,农历羊年也渐渐走近我们的生活。大街小巷的“喜羊羊”“美羊羊”,似乎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羊年大吉”
一年又一年,我们重复却又乐此不疲地去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可以这样说,无论什么时候,在中国人的心中,过年的感觉一直都是深沉而浓郁的,也是任何节日所不能替代的。而其归根就在于,“年”——这个传承五千年的我国传统节日,所带给中国人的血脉和身份的认同感。岁月流逝,新俗兴起。同是过年,年俗日新月异,城市年味是否正在变淡,话题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年俗文化是否正在消失,却也有几分的沉重。古老的年俗在而今产生了怎样的变迁,我们会在系列的报道中,用心去观察,用铅字去记录这个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节日。
年俗系列报道之一—— “喝了腊八煮便把年来数” “腊八粥”变迁中的传承
燕赵都市报记者张宁刘杰/文张航/图
今天是腊八节,按照传统,自今日起便步入“年”的范畴。在儿时,放学一路小跑回家,推门吃上一碗母亲煮的腊八粥,香甜的回忆留在舌尖,更留在心头。但2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大批人放下锄头离开田地,然而城市的生活节奏却无法让我们安心地过好这个民族最盛大的节日,这时我们除了唏嘘外,理应记住过往的传统。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住那仅存的一点“年味”吧。
记忆中的腊八粥
“小时候啊,放学回家和表哥围在桌旁,满眼期待的等着腊八粥上桌,端在手里,放些蔗糖,和表哥比赛吃,那种感觉实在是……。”回到现实,毕业后留在省会工作的小李一时语塞,离乡多年,他说自己形容不出那种感觉。
逛超市时他买了二斤散装腊八粥,一个电饭锅他和室友正好一人一碗。“以前熬粥那是烧柴。”小李回忆,在腊月初八下午,外婆就要在灶上添水点火,等到家里人都从外面回来,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已经上桌了。他和表哥要比赛谁吃得多、干净,往往吃到满头大汗、碗净肚圆才罢休。
小李说,那时虽然经济比较拮据,但腊八粥的谷物却是要精选的。如麦仁,外婆要把麦子放到清水里短泡一段时间,再用蒜臼脱皮,这样的麦仁放到粥内,不仅口感很滑,粥中还会带有浓郁的麦香。花生仁要挑选成熟饱满,但不能太大,不然会喧宾夺主。所有的材料都是家人精挑细选,不会有半点马虎,仿佛把对家人的爱全部倾注到腊八粥里似的。
民谚道,“喝了腊八煮(粥),便把年来数。”小李说,过完腊八就快要过年,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光芒,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亲人的祝福,准备筹年货。蒸馒头、蒸包子、炸果子、炸麻花、炸带鱼、炸藕夹子等,妇女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男人也不闲着,杀羊买肉、打扫房子、买鞭炮。现在人们储备年货的热情变淡,对腊八粥的关注也仅停留在“吃”的层面,传统消失,小李觉得这也是没办法,毕竟离过年放假回家还有20多天。
美好的希冀
每年腊八节,人们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刘桂平就已经起床,把前一晚泡好的大红豆、糯米、莲子、高粱米、红枣等食材淘洗干净,按着煮熟的难易程度,将这些食材按着不同顺序下锅。对于她来说,每年熬煮腊八粥,不仅是迎接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一个神圣的仪式。这一点她已经坚持了近三十年。
刘桂平今年51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她的印象里,腊八那天煮粥,盼望的就是来年的丰收。
“煮粥要放红枣、红豆、大米、小米,对了,一定要放栗子!”刘桂平特别强调。由于刘桂平的女儿前些天把准备煮粥用的栗子当零食吃了,刘桂平大晚上八点特意从超市买了三袋栗子仁。
“六块五一袋,就几个栗子仁。但是煮腊八粥必须得放栗子,不划算但也得多买几袋。”刘桂平向记者解释道,为了这几袋栗子仁,她大晚上在小区附近的四家小超市挨个地转。
对于刘桂平几近执拗的坚持,她的女儿十分不明白为什么腊八粥就要放栗子。“好!放栗子好!”她大声地向女儿解释,“我小时候你姥姥煮腊八粥就放栗子。”
在刘桂平女儿刘洁的印象里,腊八粥是记忆里最美味的食物。“小时候,自己还钻在被窝里,就能听到爸爸妈妈捅开火,淘米煮粥的声响。”刘洁回忆说,“等再迷迷糊糊睡醒了,一碗糯糯的香甜的腊八粥就放在桌子上了!甭提多高兴,多满足了!”
而今,27岁的刘洁已经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工作。虽然在外地求学时吃到过多种多样的腊八粥,但是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每年熬的腊八粥永远是最美味的。
“小时候煮腊八粥,妈妈会特别强调要放红枣和栗子,她说这样就会丰收。后来家里没地了,她也强调要放这些,说这样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刘洁笑着说,有时候她还会和妈妈开玩笑,说她迷信。但是深知每年煮腊八粥已成为母亲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懂事的刘洁今年提前买好了红枣、百合、燕麦、莲子、枸杞、桂圆等。清晨六点多,刘桂平的小儿子已经起床洗漱完毕。而此时锅里的腊八粥香味已经飘满了整个客厅。看着儿女们香甜地吃着,刘桂平高兴地笑了。
腊八粥原材料畅销
记者在市区内多个市场的粮油销售店铺走访,发现每个店铺都早早地准备好了煮腊八粥的材料。
“14种材料混成的,有小红豆、红枣、枸杞、大米、小米啥的,煮出来特别香,喝了对身体还好。”锦融尚御小区里的一家粮油店老板向记者介绍,为了抓住这个腊八节,她进了两大袋八宝米,摆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这个是6块钱一斤的,旁边的是4块钱。八宝米就是省事,也有很多人愿意自己搭配。”她说。
小区里有很多居民提着一袋袋的红枣、红豆、黑豆、糯米等,也有很多居民直接购买了搭配好的八宝米。
市区内的各大超市,也在粮油区摆放好了煮腊八粥的原材料专柜,购买的市民围在专柜旁挑拣着食材。
25日上午十时许,记者看到市民李女士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北国超市天河店购买煮腊八粥的食材。
“每年都煮腊八粥,今天特意过来的。”今年已经51岁的李女士也记不清楚自己坚持了多少年,但是旁边已经30岁的女儿笑着说,打她有记忆的时候,妈妈就坚持煮腊八粥。
“就是多放豆子,红豆、黑豆、黄豆。”李女士的女儿一边挑拣着手里的豆子,一边说。而在李女士的心里,煮腊八粥就是一种传承:“我妈妈的那个时候家里就一直煮,现在是我煮。”
“那现在我给你煮啊!”李女士的女儿在一旁笑着说。
腊八喝粥习俗的由来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不少年轻人认为,腊八粥和八宝粥同样,因有八种配料而得名,而实际上,腊八粥的由来,是因喝粥当天是农历腊月初八,日历上标注为腊八节,传统称之为“腊八”。
关于这节日,像很多事情一样,说法很多,有“赤豆打鬼”、朱元璋掏老鼠洞、纪念忠臣岳飞、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告诫后人勤俭节约等各种传说。但若要溯源,殊不知,腊八节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法宝节”。
隋朝著成的《佛本行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各种法门,但均未能证悟。在历经六年苦行后,他不但毫无收获,反而弄得身心俱疲。于是,他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体力,并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发愿“不成正觉不离此座”,终开悟得道。
释迦牟尼开悟得道那天正好是农历腊月初八。为纪念此事,各地寺院在腊八当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后来,为回报和感恩信众与施主们的供养,僧人们开始在腊八这一天向信众馈赠腊八粥,共沐佛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影视剧中,腊八节当天众人早早去寺庙排队“讨”粥。除了纪念日,进入腊月后,天气寒冷,易受寒邪侵扰,祖先便以养生之粥,调理脾胃、补气养血。张耒《粥记》中提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正因顺应天时,腊八喝粥的习俗才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