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质监局在体制职能调整中壮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

14.10.2015  12:36

借势突破 借力发展

河北省沧州市质监局在体制职能调整中壮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

 

      □ 兰莹莹 张肖微    本报记者 王 越

      “我们要主动作为,借势借力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县级质监部门改革的机遇,借改革大势,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从‘少人干’到‘多人干’再到‘干得好’。”近日,河北省沧州市质监系统召开特种设备安全暨电梯网格化监管工作会议,沧州市质监局局长宋忠秋提出,面临体制调整要把握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原则,争取最大的力量加入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队伍中来。

      体制职能调整是行政体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监管的一项重要实践,破除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九龙治水’的分段式管理弊端。“以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机构改革后最大的优势是形成了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的格局,相关方面的职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强,实现了1+1>2的效果。”宋忠秋局长说。

      7月27日,沧州市运河区质监局、工商局、食药监局和食安办完成“四合一”整合,成立了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沧州市率先构成一个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模式。整合之前,质监部门面临着职能多、任务重的局面,尤其是特种设备安全,由于监管人员少,不可避免地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而工商部门人员多,整合之后恰恰能缓解这一矛盾。

      鹿岩是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副局长,面对特种设备监管他认认真真做了一道数学计算题。“原来3个人要负责辖区3900余台特种设备,落实到人头上,每人要负责1300余台,现在特种设备监管人员增加了5倍多,每人只需要负责200余台。”据他介绍,根据辖区特种设备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实际,运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区局下设6个分局,每个分局设特种设备股由2到3人组成。尤其是南陈屯分局,辖区内共有1500多台特种设备,占整个运河区的38%,为此,该分局选出5名人员专门分管特种设备,人数占到了全局总数的一半。工作强度的减小,使监管人员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随着食品职能划转,质监部门的监管重心从“食品和特种设备两大安全”转向“特种设备安全”。为全面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沧州市质监局提出了特种设备安全是“一把手”工程的理念,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上位到“一把手”工作。单位“一把手”通过带头查找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的风险隐患、带头研究解决问题、带头支持从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同志、带头形成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带头提升能力素质,不断配齐配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

      东光县的特种设备数量和年增长量均在该市前列,该县质监局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特种设备安全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在体制改革调整期间,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在原有5名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的基础上,又挑选5名业务骨干充实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岗位。积极响应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把手”工程,建立“10+1+1”监管责任机制,10名监管人员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人、1名主管领导是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把手”负领导责任,同时将10名监管人员划分3个小组,全面巡查特种设备分类和安全状况,对重点单位、设备划区监管,定期进行安全形势汇总研判。

      为了缓解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与监察、检验力量不足的矛盾,沧州市质监局积极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多元共治的新模式,以电梯为试点,建立健全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维保单位维保人员、检验机构电梯检验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特种设备安全员、监管部门安全监察人员“五位一体”的“网格化”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实现电梯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治理,有效预防电梯安全事故发生。“简单说,就是落实辖区责任,把每台电梯落实到每个人,全覆盖,不留死角。”宋忠秋局长说,“这也是我们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和队伍建设的一次机遇。”为加强基层监管力量,该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选任了405人的基层特种设备安全员,经过培训、考核、发证已全部上岗。“壮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量除了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还要解决‘会干事’的问题。”宋忠秋局长表示,下一步,沧州市质监局要在加强人员培训上下功夫,打造一支业务熟悉、不怕吃苦、严谨细致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队伍,让监管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