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百万职工不失业——河北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纪实 

16.06.2015  18:59

2014年,河北省全面实施“6643”工程,在3年内完成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玻璃产能的削减任务。据测算,在这场压减过剩产能行动中,将涉及职工106万人。

令人欣慰的是,“6643”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河北从未发生过一起因职工安置而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也没有发生一起因职工转岗分流造成的上访事件。

7.24亿元补贴稳定企业岗位

邢台钢铁,一个1958年建厂,创造过无数辉煌,如今是河北省六大钢铁企业之一的企业,2014年却经历了一季残酷的“严冬”。

这一年,钢铁市场持续萎缩,利润大幅下滑。

这一年,邢台钢铁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关停两座高炉、拆除4台烧结机,对4座转炉进行改造,前后共造成1300多名职工的隐性失业。双重的压力让企业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也在这一年,河北省出台了“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划拨资金,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社会保险补助,鼓励企业积极安置职工,不裁员或少裁员;对单位缴费基数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实际工资核定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按照政策规定,邢台钢铁申请到了455万元的援企稳岗补贴。如果在以前,对邢钢这样一个有着六七千名职工的大企业来说,这笔钱只是“九牛一毛”,但在这个“严冬”,却充满了雪中送炭的意味。

“真是急我们所急。这笔钱为我们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关键作用。”邢台钢铁人力资源部主任陈学清告诉记者,他们把这笔钱专款专用,全部用在了职工转岗培训上。如今,这些人员全都内部消化,没有一个被推向社会。

据了解,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共为222户企业发放7.24亿元稳岗补贴。这些资金专款专用,全部用在了受到影响的企业职工身上,共有19.7万名职工受益,也大大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不仅如此,河北省人社厅等七部门还印发了《关于做好结构调整涉及企业职工安置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各地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规定比例或人数的,须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关停并转的企业,需预先制订职工安置分流方案,并按规定经职工(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企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同时,河北省开发应用了失业动态检测系统,监测范围达到2869家企业。下一步,河北省将把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共计6000余家,保障职工安置分流和再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化解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涉及企业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争取让由于结构调整而涉及人员的就业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河北省人社厅厅长张义珍说。

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

来自中国机冶建材工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河北省压减6000万吨粗钢产能的过程,将涉及12万—18万名职工就业安置问题。河北省各级人社部门对省、市化解产能相关措施方案的制定及执行做到了积极参与。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从源头参与和保障涉及行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钢铁企业工会,对化解产能任务要求、企业采取的措施办法、涉及职工权益的相关政策,以及产能压减过程中职工的思想动态,都及时掌握了解。对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规划、方案、措施,以及给职工权益带来的影响等,他们也及时向上级汇告。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帮助职工理解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关系。

徐桂霞原是邢钢炼铁厂的高炉内勤,压减产能开始后,铸铁厂一下子停了两个高炉,其中就有徐桂霞所工作的一个。提起刚待岗那会儿的心情,徐桂霞说:“我一工作就在邢钢,如今已经38岁了。干了十几年,工作突然就没有了,我不知道下面的路该怎么走。”据介绍,那一批有300多人都待岗了。很快,企业安排她参加了专项技能培训。半年后,徐桂霞被推荐安排到了工厂原料车间学习。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随后的竞争上岗中,徐桂霞如愿以偿留在了原料车间出入库统计岗位工作。“现在的工资比待岗培训时多了1000多元。我很知足了。”徐桂霞开心地说。

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河北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企业3182家、企业职工44.75万人。目前已明确在企业内部转岗留用21万人,参加转岗培训5.05万人,80%以上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出路

化解过剩产能,不仅是一场革命,对河北的经济发展来说,更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挑战。中国机冶建材工会的调研报告显示,仅以钢铁行业压减6000万吨产能为例,政府将直接减收85.2亿元。据测算,到2017年底,河北在化解过剩产能和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将累计造成2580亿元的资产损失,影响557亿元的税收收入。

在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邢台市电缆有限公司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为了配合整体行动,2014年,邢台电缆有限责任公司“退市进园”,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公司先后无偿拆除了两台10吨的生产锅炉,并关停了多条电线电缆生产线。邢台市劳动人事处处长胡增建告诉记者:“当时公司生产经营极其困难,工人只能拿最低工资标准。”在没有把一名工人推向社会的前提下,公司集中财力进行了产能优化升级,淘汰高能耗的退火工序和低效率的铜丝编织工序,改造为连续退火、高速编织等设备。同时,公司适应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既适销对路,又具环保、无污染功能的新产品。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我们职工的收入可以达到每月3000多元啦。”胡增建说。

2014年,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拆除了3条高速产线和4座小高炉,削减产能1450万吨。创新驱动,是唐钢给出的转型答案。该企业先后实施非钢产业项目25个,涉及云技术、LED新型节能光源、物流、信息自动化、液化天然气等多行业,并实现全面盈利。

“压减过剩产能,确实给我们企业带来了一些暂时性的困难,但对于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要抓住机遇,找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突破口,就一定能实现新的发展。”邢台钢铁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职工调整心态更重要

张玉山现在是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公司的执勤经警,每天早来晚走,脸上时常挂着微笑。在不久前,他却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变革。

张玉山原来从事产品包装工作,每月工资收入近3000元。虽然不是特别多,但养家糊口还是没问题的。然而,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后,产量骤减,他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下降,每月收入仅有1200元左右。经济困难带来的家庭压力让这个40多岁的汉子苦恼不已。

在经过多方面考虑后,张玉山离开了这个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经过培训,他来到武装保卫部这一后勤部门,成了一名执勤经警。在新的岗位上,张玉山工资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收入也比较稳定。

同样经历了一场人生起伏的,还有52岁的段福庆。

段福庆和父亲、妻子都在河北邢台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2014年,企业停产、搬迁时期,他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基本生活保障,但离开企业的想法,他从来都没有过。“企业会渡过难关的,现在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

搬迁后,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工艺、生产要求,已经50多岁的段福庆和年轻人一起报了培训班。为了记住那些庞杂的专业知识,他付出了年轻人想象不到的艰辛。“没想到我这岁数也提升了一把。”段福庆对此很是乐观。如今,段福庆已成了新厂区里挤塑车间的一个小班长,每月有3000多元。

据河北省、市人社部门及相关企业反映,产能压减后,职工内部分流转岗是最多的去向。唐钢2015年将会有2.2万人转移到非钢产业。唐钢给这些被转移职工的条件是,工作环境不变,待遇不变、身份不变。民营企业唐山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关停后,向物流业转产,一些优秀员工培训后也重新上岗。



(责任编辑:苏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