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卿:“26个不得”禁令就不怕产生“耐药性”?

16.02.2015  21:48

    1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连续公布“26个不得”禁令。今年,部分省份将试点一档多投,有的还将试点减少招生批次。教育部重申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适宜的地方性加分项目。(2月16日《京华时报》)

    高校招生工作事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事关教育公平公正,事关每个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必须规范操作,公开透明,这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需要,教育部作为国家最高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必须有所担当。

    令人忧虑的是,这项工作由于受到地域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行其是、违规操作等种种痼疾,因而一直饱受公众诟病,尽管主管部门加强了督查,怎奈某些地方习惯了“自我管理”、“幕后操作”,使得招生工作难尽人意,难言公正。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连续公布了“26个不得”禁令,非常细致,可见相关领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公众的印象就是教育部已经竭尽全力了,根治不了某些顽症实在怪不得我们。可是纵观这26个禁令,条条都很眼熟,大多是每年这个规定那个细则的翻版,只不过又是老生常谈、一再重申罢了。

    现在,一些主管部门似乎得了禁令综合征,禁这禁那,最终啥也禁不了,我以为禁令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内容必须务实与高效、有利于检查与督促,教育部一下子就出台26个禁令,有过多过滥之嫌,谁能记得住呢?到了下面无疑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被打折,甚至还会产生“耐药性”,这绝非本人主观臆断。

    其实,好的规定与禁令几条即可,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所以深入人心,谁也不敢逾越,盖因规定内容一目了然、雷厉风行,如果按照教育部的思路,岂不是要下发数十条、上百条禁令?如此说来,教育部的26个禁令会不会自取其辱还真不好说,至少我是不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