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何盲目“高消费”

06.11.2015  18:28

  一台榨汁机5000元、一根红手绳8000元……近日媒体曝光,乌鲁木齐市孟先生的母亲频繁参加各类讲座并购买推荐的产品,而买来的商品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前不久,其母亲去听讲座又花3.9万元买了三床被子,这让孟先生“忍无可忍”,他找到讲座地点,并寻求警方帮助后方才找回了一半的损失。

  近些年来,有孟先生一样遭遇的人并非个别。相信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孟先生的母亲被忽悠了。但很多情况下,子女发现之后,老人却并不自知,甚至坚称没有上当。分析起来,类似情形存在的原因,无非两个。

  一是一些讲座组织者打法律法规“擦边球”,甚至完全是非法组织与经营。这些人利用老人的健康需求,以及容易轻信他人的特点,先进行所谓的讲座,给老人灌输一些所谓的知识、高科技等思想,以此达到“洗脑”的目的。然后,就会装出一副“我们完全是为你好”的姿态,拿出相关产品,夸大功能后推销。老人在经过讲座忽悠、旅游和送小礼物等“诱惑”后,很难保证不上当受骗。

  二是子女过于忙碌,陪伴老人的时间非常少,导致不少老人只能在相关讲座中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即便一些老人可能意识到了上当受骗,但在感情上也不愿意承认。比如曾有媒体报道,某营销组织为了向老人推销相关产品,竟然天天派人上门为老人做饭、打扫卫生,并且还一口一个“干妈”叫得异常热呼,导致老人产生了“他们比儿女还亲,肯定不会骗我”等心理。

  很明显,针对类似情形,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反思与改进。一方面,对类似讲座与推销,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顺藤摸瓜,好好查一查一些组织者与经营者,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等。比如其产品声称的“高科技”是否属实?对老人称是从事慈善事业的情况是否属实与合法?相关讲座是否经过批准,是否合规?另一方面,做子女的更应反思,应常回家看看,并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与老人聊天,帮忙做家务,带老人旅游等,以此缓解老人的空虚与孤独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