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客讲述在京生活:来了一年一分钱都没攒下

03.06.2014  17:42

  群租房厨房一角,“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看到饭桌旁边的暖气管上有6只蟑螂,它们的旁边就是开口的红糖袋和大伙儿吃饭的碗。”一位租客说。本报记者杨杰摄

群租房内床位一角,厨房与床隔着一面玻璃。本报记者 杨杰摄

  日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发布了《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4)No.2——流动时代下的安居》。这位年轻学者几年前曾因研究北京的“蚁族”而出名。这一次,他把目光对准青年住房问题。

  在他所进行的“北京市青年住房状况调查”中,有52.1%的被调查者在北京租房。他们付出的平均月租金是1993.4元,占家庭人均月收入的37.1%,略高于其自认为最多能够承受的比重(35.2%)。这意味着,对于租房居住的受访者而言,每月的房租负担已达到其所能承受的“极限”。重压之下,很多年轻人被迫选择了并不被政策允许的“群租”。

  从北京地铁崇文门站的地下走向地面,需要经过42级台阶。过去一年里,彭慧一次又一次走过这42级台阶,经过并不复杂的左转右转,回到“家”中。

  彭慧有29位室友,她们共同的“家”是一套约14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这套房间原来的结构,彭慧和她的室友们都没有见到过。她们来到这里时,房子已经被改造成4个卧室、1个小厅、1个厨房以及两个卫生间。4个卧室里分别住着10个人、8个人、6个人和6个人。

  1992年出生的彭慧并不习惯把这间群租房称作“家”,她的家在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像这间房子里的其他人一样,彭慧尽管喜欢谈论北京,却从未真正属于过这座城市。

  彭慧心大,遇事想得开。这样一位神经“大条”的女孩,在一个温暖得令人想瞌睡的下午,正蜷缩在一个容纳了10个人的房间的下铺,用笔记本电脑看《刑事侦缉档案》第四部,“古天乐在这里面特别酷!”彭慧笑嘻嘻地说,唯一让人心烦的是房间里的网速。由于10人共用一个网络,姑娘们经常连不上网。

  即便性格开朗,彭慧与她们也甚少交谈。睡一觉再睁开眼,对面的床可能就换了新人,这些住在同一屋檐下、听得到彼此呼吸的女孩有时并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和她身后的故事。

  10天前的彭慧还不能这样悠哉,那时的她还是一家地产中介的销售,在北京东二环、三环之间奔波。因为不会骑自行车,彭慧没有像其他中介人员那样穿着衬衫、打着领带,骑电动车呼啸而过。但相同的是没日没夜地辛苦奔波。

  彭慧一天的工作是从早上8点50分开始。因为群租房内要排队洗漱,她通常会在早晨7点钟起床。卫生间的水龙头坏了,没有热水,整个房间出热水的水龙头只剩厨房一个。所以大家只能在洗菜池子上面洗漱,“最恶心的是池子经常堵,所以老是就着油花、面条、菜叶子洗脸……有段时间水池坏掉了,大家蹚着水洗个脸,然后再去浴室洗脚。”房间只有一面穿衣镜,宽度不到半米,每天早上姑娘们都得排队照镜子。

  一番折腾,彭慧走出家门,走向崇文门地铁站,在拥挤的早高峰里看睡眼惺忪的上班族打着哈欠、听着音乐或是一言不发地盯着车载电视里的广告。

  彭慧到达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是刷帖子,“你们在58同城、赶集网、搜房网上面看到的房源信息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之后,是晨会,上司开始布置一天的任务。

  每天,彭慧都要打上两三百个电话,约客户、约业主、谈价格、看房子、回访……打仗似的一天在晚上10点30分结束。结束之前,通常会在9点开夕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就要继续加班干活儿。

  彭慧没有周末的概念。公司让每周休1天,但这宝贵的一天并不完全属于彭慧,客户和业主仍然会不断打电话给她,她依然需要像工作日一样往外跑。“有的时候真累得挺不住了,我就把手机调成静音,假装没听到电话,晚上再给客户回过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