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政策调整恐成“夹生饭”

24.09.2015  00:12

  鉴于中东对美国维系霸权至关重要,“伊朗因素”将长期困扰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新图谋。

  伊朗核问题是冷战后最复杂危险的地区热点之一,也是观察美国战略动向的重要风向标。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全面核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伊朗将限制该国核计划,作为交换,美国将取消对伊朗制裁。

  核协议的达成给美伊之间带来了坚冰消融的机会,但双方互信仍然脆弱。而且,伊核协议还须迈过美国国会这道坎。9月10日,民主党人成功地在参议院阻止了共和党议员提出的反对伊朗核问题协议的决议案,让奥巴马赢得了他最紧要的外交政策胜利。奥巴马也多次表示,他将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试图阻止落实伊核协议的法案。

  无论是美伊之间,还是美国内部、与中东盟友之间,围绕实施全面核协议的博弈仍在继续。美国这一中东战略新调整效果如何,有待时间验证。

    “一枚硬币的两面

  “9·11”事件后,美国战略重心驻足中东、谋求重塑中东秩序。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遏制伊朗核活动,并致力于“中东民主改造”。但近些年,美国这种强硬政策日渐走进死胡同。

  一则,“反恐战争”效果不佳,甚至导致“越反越恐”: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威胁日增。在中东14年反恐战争中美国至少耗费了6万亿美元。二则,“中东民主改造”彻底破产。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及随后启动的“民主转型”,导致中东相关国家政权动荡、经济萧条、社会失控,美国在中东的权力基础受到极大侵蚀。

  在此背景下,美国中东政策被迫进行调整,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在中东日趋改弦更张,由攻势转向守势:2009年降低反恐调门;2011年从伊拉克全面撤军;2013年在叙利亚危机中接受“化武换和平”方案;2014年面对“伊斯兰国”兴起始终不肯大规模派兵;2016年还将从阿富汗全面撤军。

  在伊核问题上,美国经历了类似挫折。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同时也是中东反美国家的“领头羊”,对美国战略牵制最大。十多年来,遏制伊朗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小布什时期,美国对伊朗一味高压强硬,试图“以压促变”,但伊朗始终不为所动,核计划有条不紊向前推进,并最终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核循环系统,美国则陷入“欲打无力,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美国权衡利弊之后,在中东加紧收缩,同时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

  对美国来说,中东收缩与重返亚太实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伊核协议达成则是其中东战略调整的最新体现。

    意在实现两大目标

  从动机和初步效果看,美国试图通过核协议实现两大主要目标。

  一是初步实现遏制伊朗核能力的预期目标。这些年来,美国之所以抓住伊核问题不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伊朗借和平利用核能计划发展核武器。在美国看来,伊朗能源丰富,却矢志不渝地发展核能,特别是当初已经与俄罗斯签订由俄长期提供燃料铀协议之后,仍自行生产浓缩铀,显然包藏着发展核武的心思。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将伊朗视为“威胁最大的单个国家”,认为伊朗一旦拥有核武,势必将极大改变中东军事力量对比,威胁驻海湾美军及以色列生存安全。当时的小布什总统一再强调,“决不允许世界上对美最危险的政权拥有世界最具破坏性的武器(核武)”。

  而当前达成的核协议,实际是“以解除制裁换取伊朗限制核能力”。奥巴马宣称,伊朗通向核武器的每条路径都被切断,世界变得更加安全。核协议延长了伊朗制造核武的“越狱时间”(breakouttime),至少为美国赢得十年时间。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表示,如果不接受核协议,伊朗制造核武,可能不是15年或20年后的事情,而是随时可能发生。但现在美国已经阻止了伊朗获得核武器。

  二是伊核问题搁置可以配合中东收缩战略,使美国的战略重心更加从容地从中东转向亚太。在美国战略东移加快背景下,奥巴马从内心不愿与伊朗对抗升级。2009年一上台,奥巴马就不断向伊朗示好,显示缓和意愿,特别是2013年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奥巴马更感“机不可失”,两国当年就启动了核谈判。经过持续20多个月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取得回报,达成了全面核协议。

  奥巴马曾表示,伊朗核谈判的成功将是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最有效的途径,甚至称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的机会,以此争取国会对于核谈判以及批准核协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