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太行行”活动完美落幕

01.07.2016  15:40

太行深处感受河北之美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美丽河北·太行行”活动日前落下帷幕。活动中,来自全国50余家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团,走进邢台、邯郸、保定等太行山区的传统古村落、美丽乡村社区、新业态旅游小镇等进行深入采访,对太行山区新面貌进行报道。

在活动中,太行山秀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记者们充分感受到山区群众绿色转型的决心。邢台县前南峪村村民采用生态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山脚”的分层绿化模式,最终让石头山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如今,全村沟域建成绿色生态观光区、休闲采摘区、化山览胜区、抗大红色观瞻区和新农村示范区,2015年吸引游客超过40万人次,门票收入1200万元。

河北省还将山区农村面貌改变同发展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带动农民增收。记者在涞水县松树口村了解到,该村依托野三坡景区,从2009年起进行房屋改造、道路升级,建起统一风格的农家院,并创建了农宅旅游合作社,让村民成为股东。去年该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一般农家乐经营户的收入有十几万元。

(摘自6月28日《光明日报》)

山水之间品味太行之美

□今晚报记者 庄媛

巍巍太行,纵贯南北,美丽太行,滋养一方。火热的盛夏,来自中央及京、津、冀、鲁、晋、豫、陕等省(市)的数十名记者,参加了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的“美丽河北·太行行”联合采访报道活动。

去年年底,随着津保铁路的正式开通运行,缩短了天津至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等多地的时间。交通的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北京、天津市民在周末和假期来到河北省。而太行山沿线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涌现出一批环境好、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健全,极具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之美的村镇,成为京津地区市民旅游休闲度假的首选。

(摘自6月23日《今晚报》)

走读美丽河北 倾听脱贫致富故事

□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明

太行之美,美在生态。绵延几百里群山腹地中,到处是壮美大好河山和秀美自然风光。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腹地。驱车行走在盘山道路,两侧绿色让人心情愉悦。古老板栗王树向世人讲述着前南峪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因地制宜,辛勤劳作,集体致富的脱贫致富故事。走进这里,感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点滴。

太行之美,美在人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如珍珠般散落着被称为历史标本的“最美古村镇”。每一个村镇都是一段历史,一串故事。河北邢台的王硇村,就像是一部历史通卷,建筑赋予了其文化,历史的沉淀又使其建筑底蕴更加深厚,南方与北方文化的融合,更让它独树一帜,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部建筑与文化、与历史相交汇的美丽川寨形象,带给了我们知识与风景的无限享受,使人留恋不舍,终生难忘。

太行之美,美在精神。上千万的太行人边治理生态,边埋头发展旅游、林果业,大力推进山区综合治理开发。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勤劳智慧勇敢的前南峪人,从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开始,发展到小流域综合开发、生态经济沟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

(摘自6月23日《三秦都市报》)

康养旅游或成太行山优势产业

□新京报记者 王庆滨

太行山景观的巍峨雄伟与文人墨客的吟咏相似:“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但千里驱驰的顺畅,“君不见太行山,撑天拄日高郁盘”的“行路难”早已不在:河北的旅游公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任何想去的景区。

步入太行山腹地,除了第一天有些云雾,其他时间天空碧蓝如洗,白云朵朵,聚散成趣。在蓝天白云成奢侈的环境喟叹下,太行山腹地的蓝天白云抓住了每个人的兴奋点。

尤其是易水湖畔的一览阁国际酒店,在酒店前的水榭上吹吹湖面的风,远观翠绿的山,近看湖面的涟漪,采访团里几个年纪较大的记者都赞叹这里是养老的绝好去处。据介绍,依托“”理论,在易水湖畔建设的易文化小镇就包括了养老的功能。其实,一路行来,前南峪村、京娘湖、白石山等处都在加紧建设具有养老功能的设施,瞄准了养老需求的1万亿元市场空间。

然而,传统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康养旅游设施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也需要平衡很多关系。未来十五年将是康养旅游发展的黄金阶段,太行地区借助环境资源优势在辅助医疗、养生养老等方面的建设,或可成为未来旅游的支柱产业。

(摘自6月29日《新京报》)

【美丽乡村】前南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北京日报记者 颉亚珍

8300亩山场种植着480万株树木,植被覆盖率达到94.6%,林木覆盖率达到90.7%,被国内有关专家赞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就是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

该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这些树大多是板栗树,基本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的。

当初种树的缘起,要从1963年的一场暴雨说起。百年不遇的洪水,把本就贫穷的前南峪冲得一塌糊涂,冲毁了仅有的640亩粮地中的340亩,连根拔掉了4000多棵板栗树、2000多棵柿子树,蓄水坝、防沙坝全部倒塌。天灾彻底毁了前南峪人的日子,促使村干部下了狠心:干脆来个大翻身,垫地植树,治理荒山!

于是,前南峪村凡是50岁以下、18岁以上的男男女女全部出动,清晨顶着星星上山,夜晚顶着星星回村,先在坚硬的岩石上用钢纤凿坑,再用炸药把岩石崩成碎块,然后垒造梯田坝沿,栽种树木。

这一种,就是几十年。最终,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300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建起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30万株的果品生产基地,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到6800元。

依托经济沟绿色资源和“抗大”红色资源,前南峪培育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建设了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7大精品园区,每年3月至11月都有鲜果可采摘。前南峪景区管理处主任郭高升说,2015年前南峪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收入1356万元。

(摘自6月28日《北京日报》)

王硇村:保住“原味” 找回“乡愁

王硇村“东南缺”特色的古街道。董立景摄

□北方网记者 董立景

6月21日,“美丽河北·太行行”联合采访团走进了河北省邢台市的王硇村,这个村以古石楼群而闻名于世。建筑风格南北融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有着“北方第一川寨”的美誉。

村庄里的石头房子一律红石青瓦,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又不失南方建筑的秀丽。在村里的一条斜巷中,有5座石头民居,斜错而建,面向东南的方向统一露出缺角,5座石楼露出缺角的角度、内门位置、高度以及宽度都非常相近。这就是当地特色的“有钱难买东南缺”,也就是把好的风水留给乡邻。

如今,这个名声在外的王硇村靠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到来,而发展旅游的同时,村里又是如何保护“古村”寻求发展的呢?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说,沉寂了多年的小乡村如今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然而,如何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小乡村才是他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不允许任何倒拆倒建,房子坏了,村里给修葺。遵守古村落保护规划,既要开发好又要保护好,保存原汁原貌的传统文化。

(摘自6月23日北方网)

白沙村:从开矿建厂到种树搞旅游

□大众网记者 樊思思

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太行山下有个白沙村,村子不大,却已经是声名远播。

据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介绍,村子地处太行山区,附近多矿产,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干部就带领村民白手起家,先后建起了石料厂、白灰厂、焦化厂等多个村办集体企业。

富起来的白沙村开始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上日程,近年来,全村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资源型、粗放式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华丽转身。

2009年,村里投资1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了一期工程,猪场实现了猪粪、沼气、沼渣、沼液循环利用,建起了600亩经济林果基地,农业实现了种植、养殖一体化。考虑到石料加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2010年,村里又投资2亿元建成高活性氧化钙生产企业,后又投资8600万元对石料厂实施设备更新和棚化、仓化抑尘处理,推行清洁生产。

富起来的白沙村从未忘记惠及村民,让全村人都能从方方面面享受到共同努力的劳动果实。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该村依靠集体经济的积累,按照河北省小康住宅样板规划设计,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建成六纵三横九条街道10个小区的城镇化新村。除对旧房按标准补偿外,集体对每户再补6万元,村民不用花钱就能住上新楼。

(摘自6月23日大众网)

松树口村:农家乐繁荣诠释扶贫“精准度

□凤凰网记者 张美玉

6月23日,采访报道团来到了保定市涞水县松树口村,该村位于5A级景区野三坡核心区,村子背山临水自然环境优美。

松树口村,在以前是典型的贫苦村。当时,村民几乎都在外地打工,留守村民只能依靠山中极其有限的耕地进行传统种植。然而,这种局面在最近的几年被彻底打破了。在外打工的基本都回村了,而且还有不少人来我们村打工。”松树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书说,最高峰时,村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打工者。

靠山吃山,对于松树口村来讲,最大的财富无疑是眼前的野三坡,这处5A级景区常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让这个山村彻底脱贫,靠的也正是这座旅游金矿。目前,该村以农家院旅游为主,从2009年起建设了统一风格农家院60个,去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会英农家院”的夏术丹说,她家去年年收入将近50万元,家里老小都投入到了里边,已经做了20年了,如今生意日益兴盛,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

松树口村在扶贫攻坚建设中,改造公路4公里,铺筑文化广场3座3000平方米,并完成了夜景设计,道路两旁装上了竹篱笆,铺上了彩砖,栽植了10余种花木。在村旅游也蓬勃发展的同时,该村两委班子谋划建“翡翠谷”生态观光采摘园,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摘自6月23日凤凰网)

【魅力景区】野三坡:纵情山水中 探秘百里峡

百里峡奇险的“老虎嘴”。刘阳摄

□千龙网记者 刘阳

百里峡是保定市野三坡景区的王牌景点,是京西旅游景点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也是京城百姓避暑、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有些游客可能会对百里峡的风光产生疑问,它凭什么敢称“天下第一峡”?记者在游览完百里峡后疑问被解开:清澈的峡谷溪流、壮观的山泉飞瀑、奇险的“老虎嘴”、狭窄的“一线天”、惟妙惟肖的“回首观音”,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特景观,确实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野三坡景区不仅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历史也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民族英雄祖逖和大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乡,是明清京城防御的疆域咽喉,也是民族独立解放时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腹地。如今,野三坡打造了一批让我们心灵触动、记忆永恒的旅游产品,也让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摘自6月24日千龙网)

京娘湖:情湖义岛感受大美邯郸

□西部网记者 李媛

6月22日,来自全国50余家媒体的记者来到河北省武安市京娘湖景区采访。

据记载,京娘湖因宋太祖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这里山水环绕,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川谷深幽,赤壁丹崖,色彩斑斓,林木茂盛,波光粼粼,风景秀美,造化神奇。现已凭借其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京娘湖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4A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已成为邯郸市面向全国的新名片,如今京娘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年经济收入达3000万元。

京娘湖景区董事长李增书表示,京娘湖景区以打造“河北旅游精品景区”为目标,以“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为景区旅游文化主题,将人文景观与“贞义岛”生态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不断扩充旅游内容,形成了“三大区域”(即水上游览区、贞义岛生态自然保护区和休闲度假区)“十八景点”,极大地丰富了京娘湖的旅游内涵,成功打造了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新亮点。

据介绍,京娘湖景区将不断开发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完善农业采摘游、观光游、老年养生游、爬山游、田园特色乡村游等新型项目,并启动长寿川度假小镇的微博、无线网络、手机客户端等信息化产品,让游客体验现代化“智慧游”的无限乐趣。

(摘自6月23日西部网)

易水湖:太行山中的“小桂林

□中国日报记者 成优

6月24日,50余家媒体记者走进河北省保定市易水湖景区进行联合采访。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30公里处,锁住易水河上游水流,汇集成湖,水质清澈纯净,清可见底,达到国标二级水质标准。易水湖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自20世纪90年代这里开辟为旅游风景区以来,因与漓江风光相媲美,被称为“北方小桂林”。

易水湖山水相间,具有南国风情。泛舟湖上,清风徐徐,青山环绕四周,碧水触手可及。近看,可见脚下清澈的湖水缓缓流动,波光粼粼,水草在湖底摇曳;远眺,可见远处群峰环绕,山外有山,青峰奇形怪状,令人惊奇不已;夜晚,头顶满天繁星,没有城市的霓虹和污染,这里的夜晚,只有天上数不清的星星。在易水湖,青山秀水之中,满天繁星之下,游客或泛舟湖上,或湖边垂钓,或月下小酌,这些不多得的享受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围绕易水湖,以“易文化”为中心,景区正在修建易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建设民俗风情客栈、度假酒店、配套商业街区等内容。易水湖畔的度假小镇和景点服务区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凸显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现代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生活之余,游客可以选择来到易水湖,享受大自然之美,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中,享受心灵的宁静。

(摘自6月27日中国日报网)

白石山:涞源美丽经济新亮点

白石山大理岩峰林奇观。刘瑞强 申芯瑞摄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刘瑞强 申芯瑞

6月24日下午,采访团走进河北涞源县白石山景区进行采访。

白石山景区位于涞源县城南15公里处。景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暑期平均气温只有21.7℃,是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我国独一无二的大理岩峰林地貌。

为助推旅游发展,2014年白石山在景区修建了一条国内最长、最宽、最高的玻璃栈道,给白石山打造了一个最大亮点,之后借助有效营销,白石山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迅速带热了涞源县相关产业。

多亏了这座白石山!”涞源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辛志刚说,采矿业一直是涞源县的支柱产业,2014年以来受矿产市场低迷影响,涞源经济受到不小冲击。玻璃栈道火了白石山,也带热了涞源县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白石山旅游成为涞源县重要经济增长点。

(摘自6月26日山西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