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美丽乡村建设探访录:“四美”,徐徐展开的新画卷

10.10.2015  09:09

    编者按

    “要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省委书记赵克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出建设美丽新家园的极大热情。

    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精神,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的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因地制宜、全域推进,全面提速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确保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我市农村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美丽乡村建设一线,记录着广大干部群众创建美丽、经营美丽的不懈努力。

    石家庄日报记者 侯天仪

    位于栾城区柳林屯乡的东牛村,仅仅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就让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街道硬化、墙体美化、环境净化,东牛村正在蜕变成一个园林式的美丽乡村。

    在栾城区,随着柳林屯、东牛、大任庄……一个又一个美丽村庄涌现出来,把“盆景”连接成了“风景”。这种全域推进的模式,同样也在鹿泉区、藁城区、矿区以及西柏坡、正定两个省重点片区实施着,成为我市今年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

    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各县(市)区正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赵克志重要讲话精神,整体提升、突出特色,围绕“四美”要求绘制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进一步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让村里村外一样美

    刚进入10月,省会的气温就开始骤降。不过,天气的变化,丝毫没有影响到藁城区石井村干部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

    “俺们村前些年一直忙着抓生产,‘脏乱差’的环境渐渐成了短板。现在,必须把缺的环节补上。”石井村党支部书记田力一边介绍,一边疾步走出村委会办公楼。他和村干部们最近一直围着项目转,清理积存垃圾、铺设污水管网,紧盯着村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度。在他看来,要成为数一数二的先进村,只有改变破旧的生活环境,才能有进一步改造提升的空间。

    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个“拦路虎”。为此,各县(市)区从改善农民群众人居环境入手,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水平。

    市委、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以改变“脏乱差”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美。特别是深入开展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广使用低硫煤、环保采暖炉具以及无害化厕所,使农村到处干净、整洁、有序。

    与此同时,我市还同步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目前,我市大力推广栾城、高邑的PPP模式,以及矿区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鹿泉、栾城、矿区和高邑4个县(区)已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市有1600多个村建立起长效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塑造整洁环境的基础之上,我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的舒适度。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村内和连村路今年已完成街道硬化334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问题;实施“放心水”工程,今年已完成打饮水井233眼,铺设饮水管道210万米,平原和部分半山区重点村基本实现自来水入户,偏远山区重点村基本做到了饮水安全、取水方便。

    生活环境变美变舒适,提高了农民幸福指数和生活舒适度,也让美丽乡村建设凝聚了民心,使得这项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