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祭,民之愿!——我国缘何高规格祭奠战争平民死难者?

12.12.2014  09:33

    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纪念日,当天,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历史已过去77年,我国缘何选择这样的时间节点,以国之名高规格祭奠被屠杀的平民?

    [悼念逝者,尊重生命]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2005年开始,陆续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议设立国家公祭日。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今年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为迎接首个国家公祭日,12月1日起,20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在纪念馆冥思厅与“哭墙”前举行家祭仪式。家祭活动中,遗属代表无一不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来告慰死难亲人。

    [牢记历史,祈望和平]

    我国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将在国家层面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历史不容任何挑战与质疑。

    另一方面,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似乎正在被某些人所“遗忘”。

    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也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理念,经历了苦痛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祈望和平。

    [凝聚力量,走向复兴]

    “国家不强,民族才会遭此大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复兴”……今年7月6日开通的“国家公祭网”上,海内外中华儿女在祭奠遇难同胞的同时,纷纷发表留言,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与担当。

    国之祭、民之愿,愿逝者安息,望生者警醒!专家们表示,惟有以最浓烈深沉的情感缅怀死者的民族,才能更坚定地为生者谋求福祉;惟有尊重历史而充满自信的民族,才能更坚定地走向复兴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