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母亲3年绣成24米《清明上河图》 只为孩子树榜样

09.06.2015  23:39


图为杨文云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展示她绣制的《清明上河图》。 张玉宇 摄



图为杨文云展示她绣制的《清明上河图》。 张玉宇 摄

  中新网廊坊6月9日电(宋敏涛 张玉宇)“我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我的孩子,做事只要坚持,就会取得成功。”9日,看着由9个人合作才展开的巨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它的作者——河北省永清县一位普通的下岗职工杨文云十分自豪地说。

  5月18日,杨文云仔细地绣完了最后一针线,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实现并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绣成了这幅长24米、宽0.75米的巨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历时3年,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用了145种彩线,中指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杨文云开心地说:“这值得!

  2007年,杨文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十字绣,从此喜欢上了十字绣,并一发不可收拾。杨文云清楚地记得她绣的第一幅十字绣作品是一个大“”字抱枕,之后她绣出了《花开富贵》、《财神》、《八骏图》等几十件作品,其中最长的作品是长达2.4米的《八骏图》,这些十字绣作品十分精美,杨文云大多当做礼物送给了亲戚朋友。

  杨文云今年46岁,她和丈夫都曾是商业系统的下岗职工,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丈夫裴增全希望杨文云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他一起支撑起这个家,同他一起分担家庭生活的担子。面对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和已经90岁高龄的公婆,杨文云也倍感压力。

  杨文云的绣友们说,十字绣也是一门手艺,绣工精湛的巨幅的十字绣作品市场价格也十分昂贵,只不过就是太累人了,没有恒心、耐心、细心是很难完成的。杨文云暗下决心,一定要挑战自我,制作一件惊人的作品,为家庭贡献一份力量,为孩子树立做事的榜样。

  杨文云把目光盯在了被绣友们称为最难绣的24米长《清明上河图》上。《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用一针一线绣出这样一幅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杨文云的想法立刻遭到了丈夫的反对,“咱都是农民,没有那个艺术细胞,家庭主妇在家里做好家务,过好日子就行了,绣那个东西,没用。”关键时刻,儿子给了杨文云莫大的支持,“只要妈妈开心就好!”。

  说干就干,杨文云花费了8000多元,购置了绣制这幅画作的材料,其中的绣本说明图册就多达14册。三年来,杨文云每天除了做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绣制上,每天的睡眠时间从未超过4个小时。

  绣《清明上河图》,对一个人的身心真是一个巨大挑战。杨文云说,这三年来,她就像在闭关修行一样,几乎没有参加过朋友们的社交活动,“晚上刺绣的时间长,有时绣着绣着,困的自己一闭眼就睡着了。”“有时自己也快坚持不住了,每当这时,我就对自己说,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绝不能半途而废。

  经过3年夜以继日的工作,杨文云的24米长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终于在今年5月落针。整幅画卷色泽清新,楼、阁、亭、台、畜、桥、船、人、树、物,栩栩如生,人物呼之欲出,绣工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杨文云将她的作品用黄绸包裹,精心放置在一个长盒之中。她说,这幅作品对她来说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贵。这样大的一幅绣品,放在自家里是很难展示的,她希望有实力的收藏家能收藏她的这幅作品,将之展示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喜欢它、观赏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