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收藏爱好者7赴日本搜集侵华证据(组图)

26.03.2015  18:22

  张春才整理日军侵华资料

    涿州市的张春才,经营一家文化公司,是一名收藏爱好者。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朋友眼里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燕赵人,他的口头语是“爱国不做口头上的愤青”。抗战70周年之际,他一年7次去日本,在当地旅日华人的热心支持下,历经九州岛、本州岛 10个县市,去资料馆、旧书店、村民家中,共收集购买了书籍、邮便、家书、照片、手札、录音等万余件日军侵华的证据。3月22日,记者对张先生进行了专访。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郭立业 实习生杜丽鹏/文 见习记者刘鹏/图

    充满战争狂热的日本军人“家书

    3月22日,记者来到涿州张春才的公司,在他的展览室,记者看到许多手掌大小泛黄的信笺。这些信笺上日文夹杂中文,有铅笔写的,也有毛笔、钢笔写的。张春才告诉记者,这些大部分都是日本军人的“家书”,共有120余件。“这一部分是我2014年6月,在日本大分县一个日本华族(贵族)处多次交涉征集到的。

    期间他特意拿了两封“家书”向记者展示,“这份是1942年日本海军河野英夫在新年时写给父亲的‘战果汇报’,这一份是1943年日本一名妇女寄给丈夫的汉文诗‘夫君踊跃从征战,君将母在家愈健。御夫妻共本怀事,祈得男儿师凯旋’诗中鼓励征战,祈祝凯旋,字里行间充斥着他们对战争的狂热。

    除了这些家书,记者还看到了很多印着军事邮戳的信件,张春才告诉记者这些是军事邮便。有几份下边有中文翻译“我们最近忙于扫荡敌军,不可开交。之后还要执行枪杀活动。”“如今离开南京,去往常熟行军。……为了国家,我们今后还要不断的行军去战斗。”“扬子江的水被重度污染了(据推测,这句是说战斗激烈,河里死人太多被污染)。黄河没有这样的事情,我还比较放心,做了非常可怕的事情。

  日本记录战争的《1亿人的昭和史

    一本战犯藤田进曾的藏书

    张春才给记者展示一本《高等小学读本汉字集》,记者发现里边都是汉字,基本能读懂,里边有一部分叫《支那略史》,专门讲述中国历史。张春才告诉记者,这是这些资料中最珍贵的一件,是去年7月,在九州岛大分县的一家旧书店花重金买的,是侵华战犯藤田进曾的藏书。这是当时日本高小的课本,就是小学5、6年级用的课本,全书都使用汉字,毛笔书写,而且还是一本手写本。

    《支那略史》开篇首言:“支那,世界最旧国”,尾页有时间“大正七年九月三十日起笔”,大正7年即1918年,张春才说:“在侵华前十几年就作为当时日本小学的课本,让学生从小学习中国历史,向他们灌输中国‘容易被打败’的想法,可见日本当年侵华之心处心积虑。

    《满洲慕情》与“鲜满旅行写真册

    “《满洲慕情》是去年7月在福冈县久留米市的一家旧书店买到的,全书照片共一千一百余张,感觉很是震撼。”张春才说,书中的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期,拍摄者均为日本人,拍摄地点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东三省,记者看到沈阳的很多照片,甚至还有铁岭妇女联合会的图片,“它的主旨是粉饰、美化侵略行为。

    记者发现这本“鲜满旅行写真册”照片都是粘上去的,配的文字都是手写的。张春才介绍,这是2014年11月在福冈县一位日本商人处征集的。“这是一册以图片为主、并辅以文字的纪行书稿,拍摄地域在朝鲜和中国的东三省。它的作者若杉荣喜身份不详,可能是记者。

    说起收集这本“写真册”的过程还有一段小插曲,张春才有个旅日华人朋友喜欢收集这些老照片,在张春才之前便把这本“写真册”买下来。后来为了民族大义,忍痛割爱把这本“写真册”让给了他。

  日军杀人练习

    触目惊心的“不许可”刊登图片

    《一亿人的昭和史》是张春才在日本收集到的第一份资料。记者看到,这套书分多册出版,其中有夹杂着印有“不许可”印章的图片,其中一张照片上有一行毛笔写的日文,并扣着“情报局检阅”的字样。“不许可,就代表是机密文件。”张春才说。

    除此之外,张春才还给记者看了《军友》、《军魂》两种出版物合订大本,他介绍,《军友》是介绍参加侵略战争活着的人的事迹,《军魂》是介绍战死的人的情况,很多战犯都被搜录其中,“据说这两本书是当年日本军队内部发行,并不对外公开,所以市面上并不很常见。

    爱国不做口头上愤青

    记者:到日本搜集这些资料不怕被日本政府发现?

    张春才:担心过。被日本政府发现的话可能会受到阻碍。但我这种行为属于民间收藏,并不涉及政治。日本对民间收藏的审查并不严格。我们既没有扰乱公共秩序,又没有犯法,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记者:以后准备怎样保存这些历史资料?

    张春才:我希望能好好研究这些历史资料,通过翻译整理,把这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深挖出来。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想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这批资料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我愿意把它们捐献出来。

    记者:您有想过拿这些来盈利吗?

    张春才:这怎么能用来盈利呢?这就不是用来盈利的东西。搞收藏的人都不会去收藏这种东西。这是一种情怀,我是不会用它来盈利的。

    记者:看着这么多铁证如山的侵华历史,您有什么想法?

    张春才:我们研究这些历史,收集这些资料并不是为了引起民族仇恨。而是想通过研究日本侵华的历史,呼吁年轻人不要做盲目的愤青,要踏实下来,不要好高骛远,要自强不息,知耻而后勇。

    自发行为难能可贵

    张伟(张春才侄子):起初我们反对他去,因为前段时间中日关系紧张,害怕出现不安全因素。后来看到这些“鲜满旅行写真册”,小学生课本手抄本(即《高等小学读本汉字集》),这些都是对抗日战争日军侵略中国的真实证据,感觉很震撼,然后开始支持他。

    伊老师(东北亚历史研究专家):当年日军在涿州制造了多起惨案,杀了很多人,他出于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惜花了很多钱走访了日本很多地方。就是为了把这些属于我们的历史弄回来,这一点我很佩服。

    刘宝辰(河北大学教授):

    他的行为值得肯定。他敢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这些东西,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批判。值得我们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