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督查组一线见闻:从“放、管、服”看简政放权

22.06.2015  10:23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 哈尔滨市民刘海东在市行政审批中心办理营业执照,上午填好申请表,下午就把营业执照取走了。

    类似刘海东这样享受简政放权带来便利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故事发生的背景:简政放权的“当头炮”,打通了政策落实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简政放权的“先手棋”,下活了大众 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棋局。

    6月1日以来,记者跟随11个国务院督查组,一路见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创新、探索、实践和由此激发的无限活力。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就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两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

    “过去要跑工商、质检、国地税局、社保多个部门,一个一个窗口、一个一个环节地走,交材料盖章,全部跑下来至少要1个多月。”领到了营业执照的刘海东掩不住兴奋。

    记者了解到,在哈尔滨行政审批中心,只要填好一张申请表,所有的手续都可交给工作人员办理,形成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审核”的登记新模式。

    截至今年5月,税务总局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中,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清理完毕,仅有7项许可予以保留;发展改革委共计取消和下放了55项行政审批事项;水利部行政审批事项由48项减少到22项,减少54%; 交通 运输部大幅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21项,下放14项。

    同时,各地也纷纷采取措施,有序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如湖南省将1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并分步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现已在长沙、永州、郴州试点。去年全省新登记企业数、注册资本额分别增长34.7%和89.1%,今年一季度分别增长3.3%和26%。

    山西省缩减投资项目核准范围,修订发布了山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取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全部被取消。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 政务 服务中心主任陈学平介绍,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开展后,收费项目由原来65项变为现在的49项,可为企业减负2100多万元,大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以前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常是涉及科研、环评等诸多部门,都得跑,现在政务中心组织各个部门进行联合审批、联合审查,企业办理这些手续全部都可在政务中心一个地方办理,手续少了,路程短了,非常方便。”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如强说。

    用好看不见的手,挡住寻租的黑手

    为防止审批职能取消下放后出现监管“真空”,各个部门都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注重放管结合,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哈尔滨市去年底将工商、质检、物价三个部门合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并后的人员达2100多人,其中1500多人从市里下放到区里,以加强审批权下放后市场的日常监管。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璞说,事权下放后造成基层工作压力增大,同时审批后的日常监管确实需同步增强,这样做既可以加强监管,又避免出现监管当中的交叉重复。

    取消了,要管得住;下放了,要接得稳。这是检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当前各部门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力度较大,短时间内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度建设和履职能力上快速提升。

    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有序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计划在6月底前实现部门层面横向联通,年底前实现中央部门与地方的纵向贯通。5月底前,部门层面的横向联通已开始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