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法治河北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2.01.2015  00:07

□傅建芬

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强调,一定要深化对法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法治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河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建设法治河北,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建设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民众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无所谓法治精神者以贯注之,是以有法等于无法。”法治精神,是法治建设的灵魂,也是法治河北建设的重要思想支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首要的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从价值层面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等为一体,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个人生活中必须贯彻始终的精神理念和基本遵循。法治的善治精神,核心是良法之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之法必须是良法,必须准确反映社会、自然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有利于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法治的民主精神,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民主精神体现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法治的人权精神,核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弘扬法治的人权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法治的公正精神,核心是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与法治有着本质联系,是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法治的根本归宿。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法治才能受到普遍尊重和认同,才能真正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河北特色。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尊法守法。

培育法治信仰,为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民众对法治的普遍认同和真诚信仰是法治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法治河北的内生动力。“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则之治”,更是一种内在的“规心之治”,其强制力量不仅体现在“规则”的他律,更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自律。因此,从心理价值层面而言,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只有进入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使其成为包括政府机关、领导干部、普通民众在内的整个国家的共同信仰,法律才能有权威,法治才能有力量。

推动法治河北建设,要求执法人员与法律从业者自觉坚定法律信仰。法律制度的实施、法治精神的弘扬,关键是有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队伍。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至上,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和司法队伍。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坚决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推动法治河北建设,必须大力引导和促进公民法治观念的形成,奠定法治信仰的社会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治不仅是一种治理方式,还是一种价值理念,只有切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树立起以公正、平等、自由、民主、权利、秩序为取向的价值理念,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权益,才能形成民众对法治的理性诉求与价值自觉,内化为对法治的自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