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贵在动真格

19.04.2016  11:20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现在,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都在凝聚力量,强化措施,纷纷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活动。一场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展开。笔者认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动真情、识真贫、扶真贫、出真招、见真效。

精准扶贫必须动真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必须动真情,只有真正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才能赢得乡村干部信任和广大群众欢迎,才能把党的阳光、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必须识真贫。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帮扶”等不确定问题,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因此扶贫必须配置精准,将药方和病患一一对应,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能再用手榴弹炸跳蚤。要精准识别贫困户,从贫困区域中确定贫困村,再从贫困村中确定贫困户,最后从贫困户中确定极贫户,逐步细化对象、划分层次,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要一家一户识别贫困原因,是自然条件、客观环境影响,还是因病致贫,或是落后思想问题等等,都要一一识别清楚。只有摸清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必须扶真贫。扶贫工作干了几十年,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输血不造血,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迫切需要创新扶贫方式。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驻村单位帮扶责任,明确脱贫时间节点,不达到脱贫要求追究责任,促使各方实事求是开展造血扶贫。要积极探索扶贫方式方法创新,尤其是在扶贫资金投放形式上,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更多地转变为脱贫奖励、银行贷款贴息、生产保险补助等形式,创新金融扶贫办法,完善小额贷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针对不同人群、贫困程度开展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必须出真招。精准扶贫要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就必须有真招、出真招。驻村工作组要充分发挥好工作组成员信息灵通、观念超前等优势,配合乡村领导班子找准路子,做好规划,解决难题,办好实事。要统筹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攻坚,重点解决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燃气、通网络等问题,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子女上学、就医、入托等问题,解决好村委会、村卫生室办公场所等问题。特别是要结合各地自然资源资产、地理位置和人文习惯等情况,帮助驻村寻找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开展旅游扶贫则开展旅游扶贫,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一家一户就地就业,更快更好地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必须见真效。精准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扶贫帮困是为了走向共同发展致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切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不管扶贫实效。地方政府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接上地气、周密安排、精打细算,看准目标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驻村入户干部要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通过推动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等措施,确保驻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确保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扶贫对象同步实现小康。(吴德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