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鼠患”不断 “粮”心淹没良心?

06.05.2015  17:08

  一、“陈粮替新粮”,“天下粮仓”成舆论关注焦点

  2015年4月,央视曝光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中心粮库、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白依拉嘎收储库存在以陈粮顶新粮、恶意套取价差补贴等问题。有从业10年的粮商向媒体透露,这种现象在圈内不是秘密。消息一出,国家粮仓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3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一次性挖出110名“硕鼠”。同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突发大火,因事发蹊跷,网民调侃:“坐等各种粮库火灾,火表示很无奈啊。”

  “鼠患”成灾,让粮食储备制度走样变味,网友和媒体发出疑问:我们的“粮心”到底怎么了?

  二、“鼠患”成灾,那些你不知道的“粮仓腐败”

  媒体报道过的中储粮系统贪腐事件

  

 

  近年来,粮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鼠患”成灾,已让粮食储备制度走样变味。据不完全统计,中储粮成立至今,垂直管理体系下的中储粮系统工作人员,因违纪、贪腐等问题被查办的人员已经上百。尤其是一些大案要案屡屡在中储粮系统发生。

  除了曝光的东北粮仓“以陈顶新”问题,现实中的粮食行业,还存在其他恶劣的贪腐行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套取国家补贴,从各种项目上拿回扣、在账上作假,腐败形式非常之多。”

  

 

  三、油水多,缺监管,“硕鼠”横行无忌

  中储粮系统丑闻不断,有媒体称其背后的“水深”令人咋舌。一些专家指出,中储粮系统出现的问题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只是行业腐败的冰山一角。

  权力过于集中无法监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中储粮的权力过于集中”是最主要的原因。经营管理全由中储粮负责,国家行政部门仅承担监督责任,也就根本谈不上监管。

  中储粮独家垄断缺乏竞争。郑风田指出,中储粮自身体系太庞大,粮食储备基本就是中储粮一家垄断,由于缺乏竞争的垄断企业,一般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鼠患”背后的“官场基因”。《北方周末报》曾发文指出,“鼠患”的背后,有监管制度的原因,如一些政府在“白条事件”“转圈粮骗取补贴”等事件中的不作为;有干部考核制度的原因,如考核乏力;还有“猫鼠结盟”“官商勾结”的原因。

  

 

  四、“廉”守“天下粮仓”,“硕鼠”“贪猫”须一起打

  在众多民生问题中,粮食一直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媒体和大众舆论普遍认为,中储粮的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亟待有关部门认真核查。

  关键要改革粮食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等专家表示,要解决粮食领域腐败问题,关键点还在改革粮食体制,改变一个系统或部门独家专办粮食储备的局面。

  建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张亦贤提出,要围绕“权、钱、粮”“购、销、储”“人、财、物”等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架设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线”和“红线”。

  信息应公开、资料流向要透明。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认为,中储粮这类带有公共财政性质的企业,所有信息应公开,特别是资金流向这一块更应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五、舆情点评

  2002年,央视曾播出过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讲述的是乾隆在登基第一年即发现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全面失控,并发生 “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而这些案件背后的仓场总督苗宗舒还用一株“五谷树”以五谷丰登之寓向乾隆献媚。中储粮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发生的“以陈顶新”事件正警示人们,现实版《天下粮仓》的故事正在上演。

  “民以食为天”,近些年暴露出来的各种粮食腐败案,让民众深感“一屁股坐在铡刀上有着切肤之痛”。有网友痛斥,国家建立起国家粮食储备制度,而监管部门却疏于管理,尸位素餐,严重失职、渎职,造成了监管全面失守。痛心追问“谁来管住这些‘硕鼠’”?

  早在2013年9月,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巡视后,就明确指出“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问题。事实证明,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1.6万吨稻谷,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顶包”,此次曝光的东北粮仓事件,除了用“触目惊心”,就算是媒体也表示想不出更好的词来表达当时的感受。

  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时评”文章《决不让“以陈顶新”侵蚀大国粮仓》,称国有粮库“以陈顶新”、顶风犯案,性质恶劣,为法纪不容。这次决不能止于“一事一查”,是时候彻底堵住制度的漏洞,决不能让“以陈顶新”虚撑大国的粮仓。相关机构也已表示坚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人们相信,只要真正意识到“仓廪实、天下安”的安天下之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就没有管不好的粮仓。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