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 上面放权下面托不起来

03.07.2015  11:51

   导读:一年过半,各项经济数据相继出台。数据显示,尽管结构调整有所改善,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但下行压力依旧不小。如何向改革要红利,简政放权是“抓手”。专家指出,今年行政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要啃更硬的骨头。

     1700多项权限削减1/3

  简政放权可谓是本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开年以来,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在任期内削减1700多项审批权1/3”的承诺已经提前兑现。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将作为改革推向纵深的“重头戏”之一。5月12日,国务院又专门印发了《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阶段性部署和安排,并提出具体时间表。

  “截至目前,简政放权主要成就包括:一是审批事项大大减少,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给老百姓办事创业提供了很大方便;二是至少在中央层面,采取了不少治本的办法,以有效防止反弹;三是中央政府两年就完成了1/3的目标,这个力度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也给社会明确的信号,给市场主体以信心。”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丁茂战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则表示,“简政放权带来了4个更加,即权力清单更加清晰,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部门作风更加改进,改革信心更加增强”。

     “最后一公里”现象仍存在

  不过,虽然权力清单上减少的项目不断增加,市场却仍有声音表示简政放权遭遇“最后一公里”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存在“放小不放大”、“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使得这项改革与群众的期待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不光是利益阻隔在“作祟”,还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权责不明等本身带来的改革困难。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马宝成分析认为,简政放权堵在“最后一公里”,从中央来看,是一些权力部门担心取消和下放权力后自身利益受损、地位降低,所以不愿意放权,“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的问题;同时,也有地方对上级下放的权力“接不住、放不下、管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由于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手段跟不上、人才缺乏、监管方式单一等因素,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还不大适应。

  丁茂战认为,要解决简政放权的“提质增效”问题,关键还是要防止下面力度衰减,加强督导检查;同时要注重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解决“梗阻”的问题,抓紧进行顶层设计。 》》》详细

     “放下去”还要“托得住”,配套改革亟须跟进

  政府职能转变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权力在各部门间的磨合、各层级间的承接,需要一个过程。

  此次督查中,从中央部委到基层,都反映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简政放权后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责不明确,导致权力真空或交叉监管。

  先照后证改革后,135项审批事项明确了监管责任归属,但仍有55项没有明确监管职责。刘玉亭举例说,以往开设网吧,文化主管部门在开业时要审批,平时负责监管。现在改为后置审批,文化部门自己提出不审也不管了。

  原有政策法规不适应简政放权的新需求,使监管“接棒”不顺畅。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介绍,民政部取消了全国性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审批,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对于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社会团体成立程序并未修改,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与该条例也不匹配。

  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需求相比,现有的人员状况不匹配。

  “上面放下来的权,下面托不起来。”某地一位基层干部反映,今年下放到区里的“植物检疫证书”“产地检疫合格证”两项审批权,按规定必须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检疫人员经办,但区农业局根本没这类人才,最后还是绕回到市里。

  市场监管机构的同志反映,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的市场主体大量出现,受理投诉举报等工作量骤增。“从食品安全到电梯运行,监管事项增多了,而且根据新规定,抽查的所有结果都要向社会公示,这对我们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忙不过来,压力太大。” 》》》详细

   相关阅读:

   简政放权不仅仅是少盖几个章

   简政放权要用政府职能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从“放、管、服”看简政放权

   毫不犹豫地将简政放权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