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梦 者——记石家庄地铁的建设者们

25.11.2015  10:17

□本报记者 董子凝/文 张晓峰/图

□通讯员 李静妮

大雪中的石家庄,寒风凛冽。

北风卷起雪粒,直往人的衣领里钻,人们裹紧棉衣,搓手呵气,行色匆匆。此时此刻,谁曾想到,就在自己脚下20多米处,在阴暗潮湿的隧洞里,数以万计的地铁建设者们正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他们精心地描绘出一张张设计图,舞动着手中的风镐,用力踏下油门,熟练地操控盾构机,拼装、铺设轨排。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油渍,脚上的泥泞……每一个画面定格,都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他们一寸寸艰难地推动着地下轨道的延伸,只为早日分担城市的交通压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快捷交通方式。

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在他们的手中诞生。如今,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即将实现“洞通”的目标;2号线的施工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市民快速出行的梦想即将实现。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处地铁站点的施工单位,走近正在一线施工的建设者们,聆听由他们亲手谱写的一曲曲朴素而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工地上来了个大学生

一张张图纸、一串串数据、施工组织、部门协调……技术员之于地铁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

周海宁大学一毕业,就到中铁十七局三公司地铁项目部做技术员,如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东里站到新百广场站区间的暗挖工程也从刚刚动工到即将竣工。这位长相清秀的大学生干起活儿来,丝毫没有他看起来的那样文质彬彬,生龙活虎的样子让整个隧道现场都能沸腾起来。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就是土木工程,以前脑子里只有理论知识,学校组织的参观都没赶上正在施工的现场。”周海宁回忆刚参加工作时的狼狈,“第一次走进机器声轰鸣的隧道,别提多激动了。可是看着看着,我就傻眼了。”原来,课本上的知识拿到现场一对比,完全不一致。

就在周海宁摸不着头脑之际,他的“师傅”罗忠贵适时地出现了。“师傅是我们项目部的总工,他参加过多次地铁的设计和建设,技术一流。”提起罗忠贵,周海宁开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师傅的“赫赫战绩”,罗忠贵也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踏实、肯吃苦的小伙子,每次设计图纸和项目方案的时候,他都要叫上周海宁一起参与,帮他积累经验。看到的、听到的多了,周海宁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

去年10月份,东里站隧道浇筑混凝土的时候,罗忠贵把设计图纸的任务交给了周海宁单独完成。越在意的事情越容易出错,既兴奋又紧张的周海宁把图纸上的两个参数弄反了,罗忠贵在检查图纸的时候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个错误,第一次对周海宁说了狠话:“图纸上的任何一个数据都容不得一丁点儿的错误,你的失误导致的后果就是浇筑好的混凝土要炸掉重来,这一项不仅耗费大量的资金,还有危险,你这么粗心,我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你?

周海宁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他不停地自责,暗自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天下班后,他找来所有的设计图纸,利用一个月的业余时间一张一张仔细地翻阅,用笔记本一一记录。然后,他又把标注的重点重新翻一遍,又重点做了记录。

一次次进现场,一遍遍“”图纸,周海宁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他找来各种各样关于地铁建设的资料,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罗忠贵好几次半夜醒来,看到周海宁的宿舍里透出的灯光和伏案的身影,欣慰地笑了。

东里站的工期长,除了施工现场分布着的污水、雨水、热力、电力等管道,附近的拆迁工作也给施工进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周海宁24小时待命,只要工地有需要,他二话不说,直奔现场。“前阵子我们这儿另一个技术员休婚假,可把海宁累坏了。”罗忠贵看着自己的徒弟,目光温和,“那时正赶上施工比较忙的时期,海宁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整宿都呆在工地上,实在熬不住,就靠着隧道眯一小会儿。”周海宁却不觉得累,他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

工作不到两年,周海宁只回家了一次。女朋友为了他也到石家庄找了份工作。“工程紧的时候,我们一个月也见不了一次面,但是她支持我的工作,也不催着我结婚,只说让我多注意安全。”周海宁的言语间带着淡淡的羞涩——生活上的他,还是那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

在技术面前,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难题,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把问题彻查彻究,真正解决了才肯罢休。这个年轻人优秀在哪儿?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家异口同声:就是他身上这股“踏实劲”、“肯干劲”!

隧道里的指挥家

一钻进隧道,看见灰斗吊下来了,袁义萍双手一抬,对讲机里传出“往下往下”;看见安装钢筋网的工人禁锢螺丝,他右手一挥,示意要禁锢彻底,要抬头注意前后方车辆;看见焊接钢轨的师傅拉电线,他左手一摆指一指电源箱,示意要从电源箱引线,注意安全用电……这一路,他就像一个灵活的“指挥家”,双手不停摆动。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有袁义萍平日里顶着安全帽来回穿梭在生产一线的忙碌身影,也有他在干活时“喜欢较真”,抬高嗓门的霸气。作为铺轨一队队长的他,在石家庄地铁1号线的铺轨工地,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又迎来一个个朝阳升起的日子。

项目部初建时期,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十几个人挤在临时租赁的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人力、物力都有限。今年6月底,北宋基地征用其他施工单位现有的场地,要满足施工所需的钢轨卸车、钢轨吊运及轨排拼装。施工现场没有钢筋加工区,半成品存放区,浮置板钢筋笼组装区,刚被任命为铺轨队长的袁义萍内心焦急万分。他是个急脾气,等不得一分一秒,白天带领十几个劳务人员清理场地施工垃圾、划分加工区域、搭建加工棚;晚上吊设备、卸钢轨储料。大型的载重货车白天是不允许开进市区的,只能利用晚上运送吊卸设备及钢轨,所以也只有等到晚上才能打灰、收面。

很快,十几人白天晚上循环作业,体力上有些吃不消了。袁义萍见此状况,高喊一句“夜班我来干”!自此,晚上的北宋工地就多了一个“夜猫子”。就这样,随着机械设备、劳务队伍的陆续入场,北宋铺轨基地仅用了20余天就完成了工地建设。8月25日,北宋铺轨基地率先达到铺轨条件并顺利完成了第一节轨道的铺设。

工地上,“节假日就是加班时”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为了完成施工任务,袁义萍根据施工进展,制定北宋铺轨基地节日期间值班表,“当仁不让”地给自己安排全部夜班。那一阵,正逢施工大干阶段,一到晚上,从罐车倒灰下灰斗到浇筑道床、收轨面,每个作业环节他都要严格把控。

一天夜里10时左右,负责下吊灰斗的作业人员突然身体不适,外出就医,袁义萍二话不说,赶紧顶上。两个小时过去了,那位员工步履匆匆地赶了回来,就看见认真工作的袁义萍。袁义萍看见他,先问:“怎么样?好了没?今晚我先替你吧。”小伙子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袁队长,是我不好,吃了药不知道怎么回事睡着了,现在好多了,我来吧。

北宋铺轨基地位于石家市区内,周边环境复杂,文明施工要求极高,袁义萍却觉得这样很好:“‘自古严师出高徒’,我这个人就怕没要求。”石家庄地铁1号线全线均为地下线,隧道施工空间狭小,各工序交叉作业,使得量控制及轨行区成品保护方面难度大,项目部考虑到此,率先在石家庄地铁北宋铺轨工地采用土工布全部覆盖,区间安装自来水管;道床混凝土表面全部用土工布覆盖,然后上面洒水。有些干过其他城市地铁施工的工人抱怨又是铺布又是洒水太麻烦,袁义萍解释道:成品保护是关键,它就像一个人的脸面,如果这道工序出问题,前面干的再好等于白干。为此,他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干净整洁的混凝土道床也多次得到表扬。

10月19日,北宋铺轨基地在历经56天施工,全长约4.42公里的石家庄地铁1号线北宋站至省博物馆站的道床施工作业全部完成。这一捷报的传来凝结着项目部领导科学组织,严格要求的管理模式,凝结着上百作业人员的汗水和努力,也凝结着袁义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就是他的性格写照。袁义萍果敢坚毅,又细心全面。如今,再看他时,又觉他身上这种“”劲更显得弥足珍贵。

操纵电路的“007

见到郭琪时,他正踮着脚尖,举着手电,把脑袋伸到电箱里检查线路。刚从隧洞里上来的他浑身是土,脸上也被汗水画出了几道沟壑。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搓着手说这几天有些忙,顾不上洗澡。

中铁七局06标段项目部从2013年7月开工,打下第一根柱子的时候,郭琪就在这里工作了,他是被项目经理特意“”来的老电工。年过半百的他跟电打了30多年的交道,大兴铁路、京昌铁路、南疆铁路……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如今,项目部的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只剩装饰工作继续进行,郭琪负责保证整个工地的配电维修和用电安全。工地上目前有大大小小50多个电箱,如果不出问题,郭琪全检查一遍也要一个多小时,每天他都要检查两遍。前阵子工期忙的时候,工地上有100多个配电箱,加上电动工具、手动工具、各处的照明设备,郭琪笑着说,自己忙得“脚打后脑勺”。他就像一名“医生”,细心地查看每一处的线路,出现问题,及时“手术”;工友们却说他就是电路维修的“007”,身手敏捷,直中要害,在最紧要的关头化解难题。

工程刚开始没多久,正在保养盾构机线路的郭琪接到了电话,同事的话语间透露着焦急。原来往隧道中下管片的龙门吊吊钩只能向下移动,不能向上移动。管片如果不能及时下到隧道进行拼装,就无法继续开挖。工序一环套着一环,不解决就要耽误整个工程的时间。郭琪挂了电话,背上工具就往上跑。此时天公不作美,瓢泼大雨无情地往人身上打,郭琪一上来就被浇得透湿。测试了一遍,主线路没问题;看看分线路,手柄也没问题,郭琪心里有了谱,他直接找到上线位,一点点摸索,果然摸到了一颗螺丝松了。他顾不得抹去脸上流淌的雨水,迅速拧紧螺丝,龙门吊“脱环的手臂”马上恢复了动力,开始上升。尽管自己成了落汤鸡,可是看着吊钩缓缓上升,有力地抓举着管片慢慢下降,郭琪欣慰地笑了。

最难修的,要数盾构机了。”郭琪憨厚地笑了笑,“上次盾构机‘罢工’,可真费了好大的劲儿。”郭琪的思绪渐渐拉远——

2014年6月,就在盾构机开始施工两个月左右的时候,显示屏突然报警,显示着PLC工作异常。“说实话,当时我的头都大了。盾构机有70多米长,6米多高,电路相当复杂,只要有一个细小的地方出故障,就无法正常工作。”郭琪搔着头发,至今仍对那次故障记忆犹新。他拿出盾构机的路线图,一点点排查,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电压没问题,线路没有断,电路控制液压也正常……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一边检查一边思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逐渐变得焦急起来:排除故障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其它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马上找到故障点!奇怪的是,又一遍排查,依旧没问题。没问题不会报警!郭琪的目光一瞥:会不会是插头老化?说试就试,他更换了新的插头,连上电,果然报警显示关闭,机器轰鸣着开始工作——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果断的决策“”好了这台大型机器的“”。

说到这里,他腼腆地笑了:“这都是一个电工应该具备的素质,没啥好说的。”为什么没日没夜地扑在工作上?他说,自己的心里一直有个梦,那就是让石家庄的地铁像伦敦那样,真正成为百年大计。

吼出安全的大嗓门儿

在中铁一局石家庄地铁1号线16标北宋铺轨基地的施工现场,总有安全总监董延鹏繁忙的身影:身穿黄马夹,头戴蓝色安全帽,在工地“大吼”着,指挥着施工生产,时不时用地道的秦腔嘱咐着吊钢轨作业的工人和调车作业的人员要注意安全。

平日里,董延鹏的话不多,只要到了现场涉及到工作,他立刻变成了话唠,还变成了大嗓门儿,用他自己的工作哲学和人生理论来教导、提醒工人们。

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这是在施工现场常能听到董延鹏“”作业人员的一句口头禅。在钢筋笼绑扎施工中,技术要求很高,实行双层网筋网,上下层纵向布钢筋38根到40根,间距严格卡控在正负10mm。每次技术人员测量检查完之后,他总是不放心,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年轻人做事毛躁,我得再量一遍。”他拿着尺子,一个间距一个间距地测,直到确认所有间距、钢筋根数无误,他才松口气,同意可以进入下道工序。每每到关键工序,他又吼起了他的大嗓门:“你们要么不干,干就干好,这可不比其他行业……

把话说小,把事做好”,是董延鹏工作数十年来一直坚守的工作准则,也是他时常教导大家的人生理论。一次,为了安全地将两台25T的轨道车吊入负二层的轨排井中,他提前安排制定吊装方案,监督吊具加工,一点儿都马虎不得,一遍又一遍地叮嘱、询问方案的可行性。在准备吊落作业前,他又一次问机械人员的准备情况,只见机械人员拍着胸脯说:“都准备好了,绝对没问题。”“小伙子,干活可不能光靠嘴上说,要落到实处,可要把话说小,把事做好,快去再检查一遍,要确保万无一失。”他用高亢的嗓门说到。没动地方,他坚守现场,统一指挥,在嘈杂的现场大吼着:“开始挂钩、起吊、移动、对位、下落……”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一气呵成。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两台庞大的轨道车安全平稳地停放在了股道上,此时,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

在紧张的施工中,董延鹏承认自己的压力倍增。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员工生活等大小事,他都不放过,总是一一过问。在道床浇筑中,他不分昼夜地坚守在隧道中,白天盯控轨排铺设,晚上跟班混凝土浇筑,整天泡在隧道中。夜间施工,为了让大家打起精神,他吼着喊着让大家注意安全,叮嘱施工环节。在收工时挨个询问工具、物料点清楚没有,防护做好没有……别看他身材健硕,个头高高,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其实,在场内来回上下几次,走到哪儿,吼到哪儿,他已是满头大汗,这也是数十年来在施工一线留下的岁月的痕迹。如今,白天协调地属关系,又熬夜盯控打砼,一天下来他只休息五六个小时。最累的日子里,他的血压飙升到180,大夫很严肃地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坚持用药,让他接受复查,他却半开玩笑地说:“工地事情多,明天刚好卸钢轨,没有我在工地上吼两声,他们干活儿不习惯。

正值施工大干之际,董延鹏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父亲突发疾病住院了,心急如焚的他依然以现场为重,安排好生产才匆匆赶回了家。看望父亲后,见病情好转,他就交给了妻子照看,便又赶回了项目部。项目经理问他:“家里的事处理好了吗?不是给你放了几天假吗?怎么就回来了?”他淡淡地说:“项目现在工期紧、任务重,我不放心啊,作为铁路人的子女,相信父亲能理解我的工作。

如今,作业人员在他的指挥声中安心工作,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董延鹏的“大嗓门”成了工地上的一个记号,“”出了对安全的期望。

地铁”这一交通工具,有效地分担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或许对于你我来说,地铁是城市国际化的表现,有着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它代表着早上不用提早一小时起床,下班时可以不必面对拥堵顺利回家。而实现一切的,有省市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有省会市民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地铁建设者们精益求精的严格施工,是他们,亲手画下了这座城市地下的快速线条,牵动着人们的幸福和未来……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