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笋人生 永留大爱:新时期的白求恩传人——张笋

05.06.2014  23:24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笋仍然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最后一次捐献,让那些病危患者重获“新生”。而这种无私大爱的精神,也正是张笋十余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张笋,河北省辛集市人,今年42岁,1996年入伍,博士后学历,生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2012年6月的一天,突然有两分钟的时间,张笋说不了话了,这让从医十多年的她有种不祥的预感。

经过详细的检查,张笋被确诊为脑部胶质瘤,这是一种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难切除的肿瘤,切除后再生能力极强,在世界医学界有“癌后”之称。

生命在瞬间裂变,死亡在一步步逼近,可几天之后,人们在病房里竟然又看到了张笋的身影。

在张笋的办公桌上,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来,她始终坚守着这一信条,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没有受过一次投诉,没有收过一次红包。

张笋不但是一名好医生,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人,2006年,利比里亚战乱未息,疾病肆虐,张笋主动请战赴非洲参加维和医疗任务,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共接诊患者8400多人次,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一级勋章。

2013年年9月,省文明办、省卫生厅联合授予张笋“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及国家卫计委、军队、河北省委等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她无愧是“白求恩式的好军医”。今年5月,北京军区为张笋颁发一等功奖章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