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下篇:为生活添彩 为幸福加码

12.01.2016  09:29

2015年我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4.2%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4670套、基本建成2.2万套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0元,同比增长8%和8.5%

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6.2万名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截至2015年12月28日,优良天数达到180天,同比增加67天

□本报记者 戴丽丽

万事悠悠,民生为先。2015年,我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补短板、兜底线、解难题、促改革,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温暖的阳光照在每个人脸上。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2015年,我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4.2%。新农合补偿金额创历史最高,失独老人特别扶助金大幅提升、计生事业费同比增长22%多、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6.2万名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数据库里,一个个投入与发展的指标昂扬向上,共同指向了幸福的方向。

2015年,我市连续第六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

守底线

呵护蓝天碧水青草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一年来,我市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守生态底线,不懈努力、积极探索,为2015年注入了更加不平凡的意义。

PM2.5浓度这个专业性极强的指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时刻牵动着千万百姓的眼球。百姓盼蓝天,政府保蓝天。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这是市委、市政府向百姓做出的承诺,也是剑指污染的宣言。

这一年,面对大气污染,我市挥剑迎战,继续实施压煤、降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措施。截至2015年12月初,全社会减煤253.3万吨、取缔1241个经营性储煤场、关停141家露天矿山、淘汰近3万辆黄标车、谋划实施主城区19家污染企业搬迁升级改造……成立高规格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在全省率先出台环境空气质量奖惩办法,一系列“治气”的法规文件,为科学精准治理大气污染念紧了“紧箍咒”。

大气污染治理六大举措的实施,使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攻坚行动取得又一阶段性胜利。截至2015年12月28日,优良天数达到180天,同比增加67天,PM2.5浓度下降29%,没有出现AQI指数500的“爆表”天。

这一年,我市生态绿化成效显著,先后实施了主城区绿化提升、环城防护生态林带建设、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太行山生态绿化等十大重点绿色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7.2%,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这一年,我市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汪洋沟、磁河生态修复能力初步显现,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项目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这一年,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大手拉小手环保一起走、绿色生活我们在行动等环保行动在学校、在社区、在企业全面展开,各部门积极倡导,全民积极行动,一颗绿色生态的种子在全市百姓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壮士断腕,呵护蓝天碧水青草地。环境改善,百姓是最大的体验者和受益者。日前,团市委在青年之声网络平台上发起美丽乡村随手拍活动,短短两天许多人参与并留言:农村煤改气,干净的不仅是厨房,大妈幸福地笑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太美了,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环境改善,来之不易,我们且行且珍惜……

解难题

创业就业给百姓稳稳的幸福

在社会生活中,就业是支撑民生铁三角的重要一角。在百姓心中,就业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和依靠。

解决就业难题,我市坚持就业创业两手抓。千方百计打通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新就业,使民生改善获得持久动力。

从一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我市就业创业的活力:

截至2015年11月份,通过职业介绍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93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2万人;创业培训12325人;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均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或年初目标。而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远远低于全省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2015年,我市进一步加大金融担保贷款力度,完善创业孵化制度,并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将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5万元、8万元、10万元,统一调整为10万元;毕业2年内普通高校毕业生最高贷款额度增至20万元。加大创业孵化器建设力度,计划到2017年全市各类孵化载体达到200家,其中众创空间达到100家。

此外,我市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衔接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及自行取消下放审批事项432项。四个清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为创业者开绿灯。

一系列政策出台,实实在在激发出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近几年,我市有10万名草根老板创业成功,直接和间接带动28.6万人就业创业。2015年截至11月份,我市共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近2.5亿元;大学生创业2211人,创业孵化894户。以创业促进就业,让省会这座城市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铜板”在石家庄每一寸土地上都跳动起来。

兜底线

让困难群众温暖前行

我们一家三口在西二环附近跟人合租很久了,每月房租要600元。如今分到这么好地段的房子,租金却只有以前的一半,居住环境也很好。”谭文利得知摇号分到了和华家园的一间新房,乐得合不拢嘴。

保障民生,就是要兜住底线,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

雀鸟尚有巢,群众岂无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和重点督办工作,将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目前,全市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的家庭均实现了应保尽保。2015年,我市又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4670套、基本建成2.2万套,为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同时,我市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提升居住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建设力度更是逐年加大,2015年达到18170套。

兜底线,不追求大而辉煌地造亮点,而是精准对接,在小而体贴处显关怀。

为特殊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兜底,帮扶政策一竿子到底,实现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院机构合规住院费用零负担。

为失独家庭兜底,在全市建立维护家庭尊严、增加经济补贴、开展亲情关怀、提供医疗保障、实施应急帮扶“五位一体”服务保障体系。

为困难家庭兜底, 6.2万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

保基本、兜底线,建立起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才能把改革红利真正送到最基层。如今,在我市,随着对困难群体的救助范围越来越广,覆盖面越来越宽,救助标准越来越高,一张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具体的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数据最有说服力。2015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0元,同比增长8%和8.5%。

补短板

教育扶贫点燃希望

2016年1月4日,过完元旦假期,行唐县口头镇秦台村的小女孩儿张越回到行唐县实验中学。刚一迈进教室的门,她就迫不及待地把身上的棉衣脱掉,将双手放在教室的暖气片上,一股暖意立即流遍全身。与小学时四处透风的教室相比,张越觉得现在的学习环境好上千百倍。“我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张越道出了4万余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受益学生的心声。

行唐县实验中学是我市山区教育扶贫项目中学之一。2015年,我市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由原来的56所增加到82所。

县域经济不发达,尤其是贫困山区发展滞后,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扶贫先扶智,自2011年始,我市在贫困山区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我市向山区脱贫发起总攻的“当头炮”、“ 先手棋”。

工程在保留山区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260个教学点,用于安置难以转移的低学段儿童继续就读外,利用2至3年时间,在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

2015年,是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的第四年。这一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进一步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调整名单的通知》,将项目学校从原来的56所增至82所,覆盖了山区6县45个深山区乡镇。并连续出台《关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小学对口直升项目初中工作的通知》和《深山区学生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让山区群众真正共享“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这一惠民政策。

截至目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已经累计转移安置山区学生4万余名。4万名学生背后连着4万个家庭。山娃下山扶智,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在山区里升腾起希望的光亮。

暖民心

让安全明灯照耀你我

2015年,我市综合警务服务站已经运行4周年。四年来,110家综合警务服务站一手牵着百姓安危,一手牵着党政惠民政策的落地,在全市重要路口布下安全防线,给老百姓带来舒心安心的幸福感。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项目,市级公安机关户政、交管、出入境等行政事权最大限度下放至综合警务服务站。目前,全市所有综合警务服务站实现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监控记录小型机动车(9座以下)交通违法、60周岁以上人员驾驶本审验等服务功能。部分还实现了办理辖区新出生婴儿入户申报登记、死亡户口注销登记、户口的移入登记等服务功能。

在民身边,与民为邻。方便安全,这是我市综合警务服务站带给百姓的最大感受。为了当好这个“邻家大哥”,各警务站除了承接下放的行政事项,还纷纷推出便民指路条、溺水应急救助服务、“便民坐垫”、 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护送学生上下学、失物招领平台等“贴心”的服务举措,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屯警街头,屯安全感在群众心头”——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的重要举措,改变了以往派出所、刑警队等基层公安机关民警坐等案件上门的工作方式,实现屯警街头、主动出击的新型合成警务模式。构建了以警务站为基点,辐射周边2平方公里“出警圈、巡逻圈、防控圈”,出警速度较之以前的15分钟大幅缩短至3-5分钟。

截至目前,全市警务站成功处置各类警情100余万起,直接抓获违法犯罪分子5580名、网上逃犯970名。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街面“两抢”案件逐年递减,年均降幅超过16%。

治堵”,向堵心的城市病发起挑战。2015年,我市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停车智能化管理等,为百姓创造舒畅的生活环境。市县两级拿出8亿元的财政资金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并探索为老旧小区引入物业、开展技防安全改造,让老旧小区从里子到面子换新颜。针对城市停车难题,我市实施“智慧泊车工程”,杜绝停车乱收费,让市民停车更加方便舒心。

促改革

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近日,灵寿县塔上镇许家村人许生军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治疗总共花费医疗费用30多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巨额支出。但幸亏新农合补偿了10万元,大病补偿了7.5万元,大大缓解了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让百姓病有所医。2015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示范市”等7个国家级试点创新工作。

改革深层次推进,需要制度和资金做保障。为此,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调整石家庄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督办制度、深化医保支付制度、医疗卫生基层建设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养扶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等。

科学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创新也指向了共享。制度在推进改革中的“缓释药效”作用正悄然释放:

全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1—10月份,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共为患者减负11080.13万元。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最高支付限额25万元,全市共有563.72万人参合。截至10月底, 1492.08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补偿,补偿金额18.21亿元。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2015年,改革在百姓最关注最期盼的民生领域深入推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改革全面开花。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建立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互转互通“立交桥”、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等。改革激发了活力,2015年,我市1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列全省第一,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文化项目“一县一品”在全市布点、5万张文化惠民卡发放到百姓手中……

改革深层掘进,民生问题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得以解决。在更加密实、更加坚固、更加有效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下,百姓的获得感在累积,幸福感在加码,为我市“十三五”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民众基础,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