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最抢眼 社交网站有点冷

24.07.2014  12:02

中国互联网大数据出炉

移动支付持续高增速

2014年是我国移动网上支付大踏步迈进之年。

以前手机的功能主要是通话,发短信什么的,或者玩些手机内的小游戏。现在人们玩手机,多是与上网有关,不管是看新闻、聊QQ,还是玩微信、刷微博,都要使用流量。”在通信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说,这些年,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通讯工具了。王先生介绍,以前的手机很少有人会订流量套餐,后来有些手机里有内置QQ程序后,电信通信部门也开始推上网流量套餐,但当时“套餐”流量都比较少,只有5M、10M什么的。后来智能手机普及后,各种手机游戏、手机应用多了后,人们订的流量套餐才越来越多,现在一个月订的套餐流量120M都不会觉得多,有的“套餐”甚至以G为单位来计算。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随着手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休闲娱乐等应用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推动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给市民带来丰富智慧式生活体验。

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比例从42.1%提升至46.2%。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陈晶晶介绍,网上支付能够打通各种商务类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网络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等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快速增长的联动效应推动网上支付发展;其次,移动端支付迅猛发展,对线下支付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

陈晶晶认为,2014年下半年,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聚合用户的显著效果将倒逼商业银行升级革新,竞争的加剧将有利于整体行业水平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用户促进整个网上支付和电商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06亿,使用率达到77.0%。如今,手机搜索已经超过手机新闻,成为除手机即时通信以外的第二大手机应用。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发展重心,正从“广泛”转向“深入”,互联网对网民生活全方位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加。除了传统的消费、娱乐以外,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移动应用多方向满足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的进一步“互联网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高爽表示,受到移动搜索用户规模高速增长的激励,搜索应用化在2014年成为主流趋势,各大搜索引擎企业纷纷推出移动搜索独立APP,移动搜索业务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百度第一季度移动业务营收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已超25%;搜狗第一季度无线流量增长24%,无线搜索占总收入也从上季度的10%提升到12%。预计年内各大搜索引擎移动端流量的贡献将超过PC端,同时移动端流量的变现能力也将提升。

社交网站用户减少

截至今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较2013年底减少543万,网民使用率为43.6%,与去年年底相比相差不大。《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之后,微博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部分运营商对于微博业务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整体微博客用户规模造成一定程度的降低。

记者采访了20位年龄在20—40岁的微博用户,20位被采访者均表示微博已被“遗弃”,梁女士对记者说:“偶尔想起来会上微博看一下。”霍先生对记者说:“我现在电脑都很少用了,主要是手机。用的最多的是支付宝,因为时常网购。”霍先生表示,手机携带方便,功能全面,在家躺在床上就能上网,不必再“定点”对着PC机。

在采访中,市民钱先生对记者说:“和一二年前微博的人气巅峰期相比,感觉大幅下滑了。互联网产品更替速度确实快。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显示,伴随移动互联网社交类应用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站、博客和微博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下滑。2014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较2013年底减少2047万;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4.44亿,网民使用率为70.3%,比2013年底略低;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3.6%,较2013年底减少543万。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