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近岸海域环境整治效果明显

16.08.2014  23:13

    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率比2011年降低了70%;2013年,一类水质面积比上年增加772平方公里,海水透明度平均在1至2米之间

    12个海滨浴场水质均达到国家海水浴场水质二类标准,其中9个达一类标准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吴永哲 通讯员李永利、李蔷)8月7日, 秦皇岛 环保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北戴河近岸海域一类水质面积比上年增加772平方公里,海水透明度平均在1至2米之间。今年7月以来,该市12个海滨浴场水质均达到国家海水浴场水质二类标准,其中9个达一类标准。这表明该市斥资117.5亿元、连续3年实施的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收到明显实效。

    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始于2012年。近3年来,该市坚持陆海河统筹,治修建并举,全面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十大重点工程,共涉及具体项目190个。

    严控陆源污染。全市累计关闭和停产治理造纸、塑料颗粒、食品加工等重污染企业254家;淘汰25条落后生产线;坚持对沿海、沿河的900多家排污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全天候监控。新建中小型污水处理厂11个,使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2.5%;建成医疗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电子垃圾综合拆解处理厂等,使城市垃圾处理率保持在97%以上。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该市重点打造2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清洁种植、清洁养殖技术,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全覆盖,化肥、农药施用量亩均减少8公斤和0.05公斤;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得到集中收储和循环利用,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屏障。在建设我国北方面积最大沿海防护林带的基础上,在城区内新植各种树木777.78万株,新增绿地面积963万平方米;在1.6万亩的滨海走廊实施滨海生态修复工程,为北戴河湿地新增地被植物6万余平方米;沿7.2公里海岸线建成针叶林等11个林地景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29%。

    改善入海河流水质。通过对戴河、洋河、石河等16条入海河流采取全面截污、引水蓄清、清淤筑堤、打捞浮萍和喷洒微生物制剂等措施,有效削减了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使入海河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水质不断提高。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全市入海河流的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值均呈大幅下降趋势,其中,COD下降了41.7%,氨氮下降56.1%。

    着力生态修复。主要以投礁、增殖放流和藻类养殖的方式修复、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近3年来,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537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700余万元,在沿海渔业水域累计投放中国对虾、梭子蟹和牙鲆、舌鳎、海参等苗种170亿放流单位;累计投放人工礁体213.5万(空)方,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近8.1万亩。目前,秦皇岛海域的生物种类已增加了十多种,全市近海渔业资源总量提高了20%以上。一个拥有4个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23980公顷的“渔业摇篮”日臻成形。

    经过近3年的陆、河、海综合整治,秦皇岛海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进入暑期以来的监测数据显示:赤潮发生率比2011年降低了70%,海水质量普遍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