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27.06.2016  22:06

补好短板,被列为今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如何合力补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日前在市科技党委、市科委举办的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发表了真知灼见。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迄今为止,我国科技人员总数已达3000万,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也有106万人,分列世界第一、第二;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上海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潘志浩认为,当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好时期,各项利好政策频频出台,每项政策都很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指向性不明朗,甚至很多科技工作者表态“看不懂”。潘志浩呼吁,建立专利共有机制。他认为,专利是资源不是资产,它需要有人实施。“专利就像一根冰棍,如果3年还不实施就融化了。专利共有机制,可以锁定未来权益,激发共有权利人的主动性,促进股权激励前置化、有效专利显性化、成果转化群体化。”潘志浩说。

据上海交通大学产研院院长刘燕刚介绍,上海交大在历史上有1.2万个专利,其中1/3到了3年,没有付钱不要了;1/3还活着;还有1/3正在申请中。刘燕刚说,国际上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基本在150件左右,而我们有1500件,这里面90%是符号而不是知识产权。他呼吁,政府官员和高校领导不要对以专利为载体的知识产权看得那么重。

打造科技中介产业

高校老师对成果的预期和企业对成果的认可往往并不匹配。一项科研成果,老师觉得是好东西,但企业却不一定这么看。要把一项技术转换成商品,需要花费更多心血。有时候甚至是“老师一开口,就把企业吓跑了”。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牵线搭桥的市场平台。

潘志浩认为,上海目前具有专业能力的成果转化人才太少。科技中介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要有转化的能力和为大家服务的积极性,但现在这种专业人才太少。

刘燕刚认为,相比科研院所,中介公司懂得市场前景;相比企业,中介公司又懂技术。他建议,要打造科技服务业产业。科技服务业涉及面很广,科技服务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或者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技术转移处处长关树宏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不是源头,转化只是一个出口,并不是所有的专利和科学研究的结果都可以作为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怎样让我们的科研能够更加接地气,在科研立项研究的时候,就能够被企业认同,愿意合作购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