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创新回眸与前瞻——转型升级 赢在创新

02.03.2016  10:05

聚焦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工作主基调,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主旋律,唱好产业创新重头戏,打好“双创”组合拳

2015年科技创新干了啥

◆45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支持计划,五年累计争取3000余项、资金100多亿元,争资金、争项目、争试点、争政策成为常态;

◆科技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河北创新28条、科技改革119条、创新创业15条、知识产权18条、科技金融16条等一批科技新政密集出台,举省抓创新的体制正在形成;

◆围绕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谋划建设的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纳入经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科技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的《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意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并写进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一区、一带”两大战略性标志性平台扎实起步;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为历年之最,总数达到163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呈井喷式增长,总数达2.9万家,创新主体日趋壮大;

◆石家庄、保定、燕郊3个国家高新区进入千亿元级行列,石家庄高新区跻身全国20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9个,成为新兴产业核心载体;

◆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总数达到336个,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建立,为贯通产业链、打通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提供了新载体;

◆聚焦成果转化,科技部与京津冀首支协同创新基金完成注册,总部设在京南试验区核心区、首期规模10亿元;科技部与省政府共同设立的规模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正式运营,为打通成果转化通道走出一条新路;

◆科技支行实现零突破,11家科技支行挂牌运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双创”输血供氧;

◆京津冀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创业培训“三中心”和科技金融超市、科技资源共享“两平台”,连通京津、贯通各市、覆盖全省;

◆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进入“国家队”,“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年增粮十亿斤,引领了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以“携手京津、拥抱双创”为主题的“双创促转型、河北在行动”系列活动全面启动、涌动河北,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15个、省级众创空间20个、国家级孵化器18家,创业导师河北行、融资对接天使汇、创业经验一招鲜等七大品牌活动发力“双创”;

◆唐车高速动车组、保定长城SUV汽车、石家庄东旭液晶玻璃基板、石药集团丁苯酞、张家口农科院杂交谷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取得历史性突破;

◆14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四位领军人才获得何梁何利奖,多项专利获得国家金奖。

2016年科技创新总要求

聚焦工作主基调,就是围绕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建立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把握主旋律,就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市场导向配置全要素、改革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等为重点,释放改革潜力。

唱好重头戏,就是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打好组合拳,就是通过协调联动、营造创新生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力打好科技创新的翻身仗。

2016年科技创新干些啥

◆锁定三大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企业、产业、区域三个维度,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三个大提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大提升。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家、今年争取达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万家、今年突破4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今年达到1.3%。

产业创新能力实现大提升。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每年重点支持1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在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品牌产品。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大提升。2020年,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重大进展。今年与京津共建50家科技园区和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补齐四大短板

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0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尽快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偏低的短板。

转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北京技术转移偏少更是明显短板。要抓住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出台的机遇,把这一短板补上去。

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江苏的1/7、山东的1/2,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省的两倍多。要借力国家颁布实施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数量规模、竞争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大培育支持力度。

创新人才“”。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才匮乏,研发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要着力打造与协同发展相适应、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雁阵”。

◆强化六项精准

精准发力抓关键,一手抓产业创新、一手抓机制创新。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狠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河北行动计划落实,重点实施大数据应用、先进装备制造、大健康服务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性能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创新等六大科技专项,统筹推进“渤海粮仓”、“科技冬奥”、“绿山富民”、“科技治霾”等四大科技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三优”工程,尽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科技资源配置共享、科技金融对接、人才评价等五大机制,做到产业创新要“”、机制创新要“”。

精准对接促协同,一手抓对接京津、一手抓跑办部委。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创新布局定位,重点实施好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双创促转型联动等三个专项行动,强化深度、精准、主动、有序四个对接,深化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五个共建,建立向国家争取试点、政策、项目、资金的常态化机制,使更多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等优先布局河北。

精准定位筑平台,一手抓战略性平台、一手抓功能型平台。加快推进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大力实施高新区增比进位和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真正建设一批“叫得响”的战略性平台和“上档次”的功能型平台。

精准服务强主体,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五年倍增计划,抓紧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五年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推动体系和政策体系,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企业,让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精准施策抓“双创”,一手抓政策落地、一手抓载体建设。切实加强政策细化、配套、解读、培训、试点、督导、考核,加快释放政策红利,按照“放权增效严管”要求,进一步做好“放管服”工作,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双创的“乘法”。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高校院所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各类园区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吸引京津众创空间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双创平台。

精准落实强保障,一手抓人才、一手抓投入。依托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依托省内高校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创建,抓紧培养我省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扩大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规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的多元投入机制。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发展干些啥

◆聚焦三大目标

规模进一步做大。通过孵化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2020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8万家,今年要达到4万家以上。

实力进一步做强。通过政策聚焦、重点扶持,全面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2020年科技小巨人达到3000家,挂牌上市企业达到400家,今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700家。

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加快园区、基地、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大健康服务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培育5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国内影响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落实四大工程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对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上市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分类施策、分层帮扶。

初创期——苗圃工程。对于初创期企业,重点给予种子资金、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方面的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渡过成立初期的“死亡谷”,推动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扩张。

成长期——雏鹰工程。对于成长期企业,重点提供银行贷款、保险担保、风险补偿等方面的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新产品扩产、提高市场占有率。

壮大期——科技“小巨人”工程。对于壮大期企业,重点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实施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拳头产品,壮大自主品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腾飞期——上市工程。对于上市期企业,重点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市辅导、股权投资等方面精准服务,帮助企业与“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

◆强化四项举措

政策上聚焦。创新政策支撑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实施办法,积极借鉴先进省市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做法。面向重点企业,特别是排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在领导重视、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等方面实施政策聚焦,推动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工作上聚力。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推进机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加强督导检查,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县,按照“年初建账、季度对账、半年查账、年底交账”的要求,对已经落实的跟踪问效,正在落实的狠抓进度,尚未落实的查清原因,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每年进行一次全省通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人才上聚合。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三年内引进100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新建100家高水平的院士工作站,引进1000名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选派1000名高技能科技特派员。重点面向京津,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建制引进50个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的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骨干支撑。加快培养一批战略型、创新型、开拓型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环境上聚势。建设一批创业信息、技术咨询、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系统、便捷高效的服务。建立技术供给、企业需求、典型案例、专家人才、科技政策等信息库,在商事制度、税收减免、项目申报、规划环评、土地审批等重点环节简政放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一站式服务。着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创办企业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关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强磁场。

◆落实四大保障

真重视,就是构建举省抓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体制,建立党政同抓、部门协同、产学研联动的创新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构建“领导重视高站位、部署实施全方位、措施有力抓到位、长期坚持不移位”的举省体制。

真投入,就是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真服务,就是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注重抓战略、抓高端、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更加注重向创新链前后延伸,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当好科技创新的“引导员”、科技服务的“集成商”,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真考核,就是构建可量化、可激励、可约束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研究制定“河北创新指数”,从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成果、创新环境等方面,量化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努力使鼓励实干实政的导向更加鲜明、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