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心建设须从“首要”处发力

15.03.2016  12:06

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总书记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要求,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实现基础科技领域大创新、关键核心领域大突破?如何补上体制机制的“短板”?如何聚集更多领军人才?

瞄准宝塔之尖,突破核心技术

谈及总书记提到的“建科创中心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很有感触:“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制造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受制于人。”他举例说,某种增压器,在国内无法生产前,外国企业卖10万元,当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投产后,外方马上就降到5万元。即便钱不是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核心技术也不是能花钱换来的,“轻则在某一领域无法突破,重则影响到国家安全。

突破核心技术,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选准两个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代表建议,一个是瞄准我国未来最需要的方向,为国家长远发展服务;另一个是在科技创新前沿进行布局,比如能源与信息安全领域,“这也是‘宝塔尖’。

科技成果转化,亟须补上短板

科创中心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要有关键的‘四梁八柱’。”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说,一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做好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具体问题。经过最近调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最迫切需要补的“短板”,是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今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代表委员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作用很大。”代表、委员表示,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高校成果转化收益50%以上可归科研人员,成为新的突破。有代表委员建议,科研经费管理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改善。

营造良好环境,人才近悦远来

没有人才优势,就不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代表委员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关键在人才,上海要营造环境,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上海“科创22条”以及配套人才政策一系列“组合拳”,为各类人才提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陈晶莹至今记得,张江一家药物研究所原先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令一些研发人员颇有怨言;后来企业依照相关政策设置了相对灵活的激励制度,在科创成果转化方面,研发人员的个人获益比例大大增加。改革立竿见影,尝到甜头的研发人员都很有成就感,原来离开公司的一批人又回来了。

但上海人才环境,也还有与创新理念不适应的地方。去年7月,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针对“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发展”在沪杭深等地专题调研。陈晶莹是调研组号召人之一,她提到,上海高校流传着“海归博士5年后武功尽废”的说法。“科研机构引进人才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人才能带动机构整体发展,但引进几年后表现平平的大有人在。”陈晶莹说,究其原因,引进人才与国内科研机构在人才管理、工作模式、理念上存在差别,沟通不畅导致不少引进人才水土不服。